——江西省万年县稻作文化风采录
史俊、胡宏照
目 录
第一章:风雨同食
——万年吊桶环先民公平交易食物的故事
第二章:绝处逢生
——远古万年先民从吊桶环迁往仙人洞的生活故事
第三章:稻穗之光
——万年仙人洞发现人类第一粒野生稻的故事
第四章:食之有罐
——远古万年先人发明天下“第一陶罐”的故事
第五章:鱼米之乡
——远古万年仙人洞一日生产生活故事
第六章:远播四方
——万年仙人洞先民无私传播稻种的故事
第七章:闪电之夜
——万年仙人洞先民告别仙人洞的故事
第八章:万年等郎
——远古万年贡米郎与珍珠女的爱情传奇故事
第九章:皇上纳贡
——明太祖朱元璋与万年贡米的传奇故事
第十章:主席赞“米”
——三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万年贡米的故事
第十一章“老马识途”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来万年进行稻作文化考古的故事
第十二章:稻花香里
——中共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情系三农的事迹剪影
第十三章:千重稻浪
——万年县委县政府干部拜见“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侧记
第十四章:摇篮之恋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万年县文物局长王炳万精心研究万年稻作文物的事迹
第十五章:“神农”显威
——万年县追随神农氏祭祖足迹开发神农宫乡村观光旅游业掠影
第十六章:稻乡稻香
——万年县稻作文化建设剪影
第十七章:中国米城
——万年县崛起中国稻米城侧记
第十八章:天下粮仓
——万年县打造国际稻米城侧记
第十九章:贡米之谜
——破解万年贡米无法外地移植之谜
第二十章:“粮王”卖粮
——万年县围绕市场规律搞好贡米营销剪影
第二十一章:日月易变
——万年县利用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展乡村旅游业侧记
第二十二章:万年宝藏
——万年县以提高万年贡米产量为抓手搞好科技兴农工作侧记
第二十三章:荟萃“稻乡”
——外国官员和贵宾荟萃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县侧记
第二十四章:万年飘香
——万年县立足稻作文化长远发展经济侧记
第一章:风雨同食
——万年吊桶环先民公平交易食物的故事
“公平交易,互通有无”,这并不只是让当代人的理念,相传远在1.8万年前的万年县吊桶环的先人们就有这种观念。
距今1.8万年前,在现今万年县大源盆地的吊桶环崖棚之下,生活栖息着上千个由猿演变过来的万年先民。
先民们之所以选择栖息吊桶环,一是因为这里附近山上经常野兽出没,方便到处狩猎,二是山上鲜果很多,可以随意采摘,同时还可以采摘到剥开谷壳可以食用的东西——野生稻。因此,吊桶环既成了动物屠宰场,又成了食品集结地,还有时成了临时晒谷场。
此时,居住在吊桶环的上千个先民组成了一个部落。当时是母氏社会,吊桶环部落长当然由女性担任。这一年,大家推选了一位泼辣好动,聪慧能干,办事果断的年约40岁的中年女子担任部落长。那时的人还没有名字,但大家心领神会,用手语称她为“慧姐”了。
每天见到大家捕杀到那么多的动物,采摘到那么多的食品,慧姐心里高兴,但是如何让吊桶环上千名居民能做到互通有无呢?这成了慧姐这些日子一直考虑的问题。因为她意识到假如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不了的话,一来部分人因消化不了手中的食物造成浪费,二来想吃其它东西的人又满足不了自己的欲往。为此,慧姐组织众人商议,她用手语告诉大家:“各位乡亲,我们都是吊桶环的居民,好歹是一家人。这样吧,为了大家都能满足自己在食物上的要求,我们来个互通有无好吗?大家捕杀来的动物,采摘到的鲜果,野生稻,我们都拿到这里行交易,公平买卖。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大家和和气气,互通有无,自愿交易,老少无欺好吗?”
慧姐的这番话,在所有吊桶环先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众人欢呼:“好啊!”
新的一天开始了,先民们进入深山开始了一天的食物采购,他们有的打猎,有的采摘鲜果,有的找野生稻谷。年轻力壮的男士则在深山狩猎,面对豺狼虎豹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假如一个人不行就与两三个人结伴,遇到更凶恶的野兽则几十人一起“攻关”。年纪大的妇女或小孩则在山上采摘野果,由于他们各自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寻找食物,这样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先人民都能怀着丰收的喜悦,带着猎物和野果回到了吊桶环。对于捕获到未死的动物,慧姐让猎手们一块对其进行宰杀,一天七八个男子抬来了一只凶恶的虎,老虎血口喷人,一下子很难征服,正当老虎挣扎着逃离出去的时候,慧姐发动上百个男猎手用尖石,棍棒等一起将老虎杀死。
一个秋天的傍晚,大家外出采食刚回来,老天就下起了大雨,刮起了大风,但这并未影响大家的丰收的喜悦情绪,大家开始了一天一度的食品交易。公平交易开始了,为了确保交易工作顺利运转,慧姐除了自己深入现场督促检查外,还让自己心爱的男人那个不大说话,但力大如牛,智慧高超的,我们为其取名为“大牛”的男子带着几十来个人担任“交易管理员”。由于他们不时地亲临现场指导,吊桶环的公平交易呈现出和谐公平的好势头。
“我把这只野牛换你的一头野猪好吗?”“我这只野狗和你一只野羊一样值钱,我们通个有无好吗?”“我这把核桃换你一把板粟如何……”在公平交易现场,我们吊桶环的先人们脸上都是带着微笑,表现得相当客气礼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从未出现大声吵闹和强买强卖的行为。
打猎和采摘鲜果需要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但现场交易的时候却显得很短,最多时一个小时,有时才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便可完成交易工作任务。交易工作结束时,先人们将自己互相之间兑换来的东西抬回自己的住处,开始用火烤着吃,或直接食用生的食物。瞧他们吃得多甜,有不少相爱的男女将自己兑换来的东西送给对方,表达他们爱恋对方的情意。看,慧姐和大牛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慧姐白天打了一只鹿,但她这些日子吃鹿吃腻了,他想吃一下野兔,她深知深爱的大牛也爱吃野兔,便将鹿换成野兔送给了大牛。而大牛也早心领神会,他深知慧姐爱吃野鸭,便将自己打来的穿山甲同别人换了只野鸭给了慧姐。对此,慧姐和大牛都不约而同地说:“看来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在吊桶环,年老的男女由于力气不大,只能做些采摘蘑菇,野果之类的活。但到了食物交易的时候,处于原始社会的吊桶环先人们却能发扬风格,将捕杀来的动物“廉价”和老人们兑换。老人们见此情景,更加感受到大家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一位名叫大火的青年男子,把一位叫春娘的老大娘视为母亲,一天大火从外地找到了一大堆野生稻谷,他把那些湿漉漉的野生稻谷放在吊桶环一角晾晒。谷子晒干后,大火又用石块将谷壳去掉,尔后用火烧熟,大火闻到那扑鼻的米饭香味,他顾不了自己想吃,而是拿着扑香的米饭和春娘兑换一把不值钱的野菜。对此春娘感动地说:“大火,这样交易你不觉得吃亏吗?。”
大火笑着说:“娘,我从小不知亲娘是谁,是你带大了我,这权当我孝敬你老人家啊!”
春娘高兴地打量着这个小伙子:“大火,我的几个亲生儿女都让野兽吃了。在娘的眼里,你早就成了我的亲生儿子。”。。。。。。由此可见,在吊桶环交易现场,不仅可以看出先人们的互相谦让精神,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亲情,这浓浓的亲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薪火相传。
岁月如水,一年一年过去了,吊桶环的先人们通过刻符记事,在这里唱响了中华民族最初的食物和谐交易的最强音。他们在吊桶环共同抵御的自然灾害,共同寻找食用的东西,互通有无,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上最初最动人的和谐交易篇章。
进入九十年代,中美考古专家来到吊桶环考古,发掘了不少兽骨,并用史实证明吊桶环远古时期便是一个天然的屠宰场和食物交易场所。“民以食为天”,古代吊桶环先民用朴素的言行告诉后人,他们是如何觅食又是如何公平交易的,至今对我们后人,仍有深刻的值得品味的人生启迪。
第二章:绝处逢生
——远古万年先民从吊桶环迁往仙人洞的生活故事
1.7万年前,在现今万年县大源盆地的吊桶环崖棚之下,生活着一群原始人,为首的是一位如今看上去50多岁其实不到30岁的女人——那时的古人都还没有名字,这个女人喜欢用一种野生的树叶擦自己的身子,以躯赶蚊虫,就把她叫作“叶子”吧!
为什么一个女人能充当部落的首领呢?因为当时的原始人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我们知道,最早的古人类形成比较松散的社会氛围,两性关系即婚姻形态是杂交乱婚的,一群人之间,男女可以随便通婚,也叫群婚。但到了吊桶环的“万年人”时期,社会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已经从以前的杂交乱婚、群婚,过渡到族外群婚,这种族外群婚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内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一族团的男子只能和另一族团的女子互为夫妻,但并不参加对方族团,双方之间也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即男人或所谓丈夫其实并不属于女方的家庭成员,也没有负担子女生活的义务。而且一个男人也不一定只和一个女人通婚,所以男人往往连自己的子女也不认识。这不奇怪,女人生下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孩子属于母方族团,血系也只能按母亲的世系计算,于是产生了母系氏族社会。这种母系氏族社会形成于旧石器晚期,吊桶环生活的古万年人则属于这个时期,可以说,这种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状态对于古万年人来说,已延续许多年代了。
吊桶环的古万年人从何而来?现在的人一时也许说不清楚。据古人类学家研究,亚洲高原可能是古人类的摇篮,而中国长江流域上游的云贵高原当属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近年来的考古发,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4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300—400万年前的元谋腊玛古猿,250万年前的“东方人”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所以,西方学者将云贵高原誉为“人类起源的新光芒”。根据考古学家论断,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是从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扩散,这样说来,古万年人很有可能是从云贵高原逐步迁徒而来的。
远古时代,相传在今中国领域,居住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落联盟,即中原的炎黄集团、山东河南的东夷集团以及南方的三苗集团。古文献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彝之波,右洞庭之水……”彭彝,所指的就是今天的鄱阳湖了。这三部分是构成华夏民族的主要力量,华夏族的形成即是三个集团以血或非血的接触,不断渗透、融合的过程。也有文献记载神农氏亦属于南方苗蛮集团。这样看来,生活在吊桶环的古万年人当属古三苗集团的一支,日后才逐渐形成了百族民族。
且不论古万年人来历何许,在两万年之前,他们生活在吊桶环是无疑的。而且这些古万年人早已习惯了吊桶环的生活环境,他们在这里采集植物、猎取屠宰野兽,同时捕鱼捞蚌,还在这里采摘野生稻,在这里从事食物交易,生活虽然艰难,却也自由自在。
叶子所在吊桶环古人时代,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源盆地当时为一水网沼泽地带,仙人洞洞口几乎常年淹没在水中。那时,人类历史正处于次冰期之末,地球环境从最冷逐渐向变暖演变。大自然给古人类带来较好的生活环境;山坡上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其中,坡下河流蜿蜒,杂树丛生的沼泽粼粼泛光。森林中生长着各种植物,有取之不尽的果实、嫩叶、花蕾和根茎,都是古万年人可用的食物来源。那些动物,同时也成为人类狩猎的对象。河流和沼泽里,则有着数不尽的河蚌和鱼虾。采集和狩猎不仅是古人生活必需,而且成为他们生活的乐趣,他们还将采集到的东西以及捕获到的动物在吊桶环进行互补平等交易,部落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交易时表现得十分和谐。
春天,大地坡上了绿装,树枝上的嫩叶和花蕾,便成了人们采集的对象。到了秋天,林中的果实红了、熟了,地上的瓜果野菜也都散发着芬香,这是古人采集活动的大好季节。进了寒冬,人们三五成群地用木棒,或尖型石器撬开冻土,寻找着可食的植物根茎。
采集多半是女人做的事。而狩猎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肉食,同时狩猎更需要强壮身体,因而成了男人的主要工作。当时,人们主要用石块,木棒围堵一些弱小的动物,对于一些大的和凶猛的野兽,如剑齿虎、豹、梅氏犀年等等,往往望而却步,退避三舍。但由于对兽皮的渴望,有时也依靠着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猎取它们。偶尔成功了,但有时却牺牲惨重,叶子的儿子果果就死在一次与虎的搏斗之中。那只凶猛的剑齿虎虽然最后被叶子(这是唯一一次女人出面的狩猎)率领部落的男人们用石器和火棒相逼而摔死在岩下,但叶子每每看到那张被剥下的剑齿虎皮,仍会伤感不已。
吊桶环的古万年人早已认识了火,并且会用火。早先,人们看到天空中的电闪雷鸣,或野火燃烧时,会惊恐万状,迅速逃离。后来,人们逐渐认识了火的性能,知道火不但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而且能增强人类御寒、驱逐野兽的能力。而且有了火,可以熟食,再不像从前那样“茹毛饮血”了。熟食使人类更加有了口味,而且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火是很珍贵的,吊桶环内常年留着火种,而且火即使熄灭了,古万年人也知道人工取火,采用的是“钻燧取火”,即两块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干燥的树枝、树叶或晒干了的野草,同时也采取钻木,摩擦等方法取火。两万年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者在吊桶环底层所发掘的六个自然层中,均发现相关的烧火遗迹。
叶子和她率领的吊桶环人已经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来制造石器和骨器,更多的时候他们使用硬锤和砸击技术来使岩石制片。考古学家在吊桶环下层发现古人的石器之中,有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刮器,普遍带有较明显的打击点、半锥体、放射线和波浪纹的痕迹。骨器和角器中有一把角斧,是利用鹿角加工而成的,不仅有把手,而且下端刮削出双面刃,磨制很为细致。吊桶层中层(20000年左右)更开始出现了大型石器,尤其用动物骨骼制成的骨鱼叉相当精致,有着七处倒鱼勾,看上去能叉十几斤重的大鱼。此外,还出现了较大的穿孔蚌器,刃口锋利,就像一把刀刃,分割动物一点也不成问题。遗址中还有大量的鱼类、野兔、斑鹿、山羊的骨骼,说明他们不仅能狩猎,而且也是捕鱼抓虾的能手。
后来,叶子和她的部落们还将采集到的野生稻子在此晒干,尔后去掉外壳,找出内中的米粒来吃,或用来煮成饭食用,因此吊桶环又成了万年先民的晒谷场。
此时古人发明了骨针,已能用兽皮、树皮和树叶缝制成简单的衣服,当然,这些简单的衣服仅仅用来遮羞,还谈不上御寒,在那寒冷的冬天,古人们都团团围在火边取暖。火,对于他们,比什么都重要。
是的,在两万年前,吊桶环的古人就这样生活着:狩猎、打鱼、防御野兽,制作工具,间或出外与其它部落的情人相会……一天又一天。但在一个寒冬腊月的风雪之夜,他们的厄运来临了。
暴风雪肆虐了七天七夜,厚厚的积雪似乎把人都可以陷进去。天茫茫,地茫茫,野外一片白色,成了一个冰雪的世界。寒风呼啸着,冰冷刺骨。
吊桶环原本不是一个岩穴,只是一座天桥般的岩棚,岩棚此时也被雪压倒了,卷进的雪花已经把所有的火种都熄灭了,用于烧火的木头、树叶也都湿潮潮的。人们挤成一团,用冻僵的身体紧挨着互相取暖。可惜的是,所有残留的食物都已吃光用尽,大家挨冻受饿,饥寒交迫,身体弱的和年纪稍大的人都已奄奄一息,剩下的活人目光干巴巴地望着叶子,期待着自己的女头领能带给他们一丝温暖或一线希望。
叶子抱着自己最小的女儿冬菇,冬菇出生才七个月,小脸冻着通红,人却在发烧发烫,看上去病得厉害。叶子不敢去看冬菇,她知道,冬菇恐怕活不下去了。她心里更明白,再不想个法子,所有的人都得冻死、饿死。可她又有什么法子呢?
叶子目光呆呆的,越来越暗淡。其实,她脑海却象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在急速的运转着。叶子是个好强的女人,也是个聪明的女人,正是靠着这份聪明机智和强悍,她才充任了部落的首领,多少回部落陷入了危机,都是她力挽狂澜才转危为安.但此次暴风雪非同小可,能安全地渡过灾难吗?叶子闭上了眼睛,心里乞求着苍天,但她明白,此时的上天恐怕也已经无能为力。
叶子就这么胡思乱想着,其实她内心仍含着一线光亮,心里头在盼望一个人,一个叫阳阳的男孩,也是部落里最勇敢最机敏的男孩。突然,她感受到一阵冰冷的风刮到自己的身边,艰难地转身一望,原来是一个被冰雪裹住的人。叶子嘴边动了动,她在叫“阳阳”,真的是阳阳来了。阳阳向她点点头。叶子脑子电光般一闪,这才反应过来——是啊,阳阳是她昨天派出去的。她记得从前出外采集果实,在离吊桶环很近的地方看到过一个黑黝黝的山洞,当时想,里边一定很大,很开阔,可惜洞口有水进不去,不然的话,那里面一定会比现在这个地方安全得多,至少也能避避风雪.但那个洞现在怎么样,洞口可是有水?洞里面的水是不是退了?前不久她感觉水退了一些,但并不抱什么希望。现在阳阳回来了。“水,水?”叶子急迫地问,只见阳阳很快地点着头,并且用手比势说明水已经退了。叶子眼泪出来了,她笑了,她完全记起来了,当时她看曾派阳阳他们涉水到洞里边看过一下,阳阳说洞内有水,但不深。她考虑吊桶环不好藏食物,还让阳阳他们运了一些植物果实和块茎到洞野去,为的是以防万一。但暴风雪一来,脑子全乱了,把这事差点给忘了。仙人洞的水真的退了,这真是绝处逢生――――老天赐的一条生路啊!
叶子站了起来,她心里镇定了许多,她知道,孩子有救了,部落也有救了,如今需要的是把所有部族的人安安全全地转移到那洞穴里去,风雪怕什么?!那洞穴离这里不远啊!大家手牵手,用不了半天就能到达目的地。只要进了洞,那里面藏着稻谷等食物,有吃的,能避雪挡风,还藏有干燥树叶和燧石,只要把火发着,再大的风雪也奈何不了他们!
于是,叶子面带微笑,镇定地向部族发布命令,全体吊桶环人马上出发,目标——右前方的那个洞穴。
在那个可怕的暴风雪之夜,叶子和她的部落终于成功地逃离吊桶环迁移到了仙入洞。古万年人总算有了遮风档雨之处,过上了比较稳定的岩穴生活。此后年老的叶子回忆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时往往肉跳心惊,她想,部族人能够逃出吊桶环那个死亡之窟实在是上天神的意志,要不是神,有什么力量能使仙人洞口的水恰恰在那关键时刻退了呢?
叶子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她和她的族人之可以活命完全是碰上好运气,或者说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机遇——两万年前随着大自然次冰期时期的结束,天气在逐渐变暖,大源贫地的沼泽的水也不断蒸发,从而变得干燥起来,这样,比盆地稍高的仙人洞内水流进了无垠的大海!如今仙人洞的岩壁上所缀满的贝壳和海螺壳就是大海残留痕迹的证明。
两万年后,考古队前来考察,才知道叶子他们所转移的新洞穴后来有个名字,叫仙人洞。
古万年人的生活就这样掀起了新的一页了!
第三章:稻穗之光
——万年先人发现人类第一粒野生稻的故事
种子,人类智慧的结果,
种子,人类艺术的结晶;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谁掌握了种子,
谁就有可能占有未来!
――我国著名农业专家佟屏亚如是说。
其实,1.4万年以前,远古居住在吊桶环和仙人洞的万年先民已经在田野中发现并注意到一种带穗的野生植物了。这种植物会抽穗,每支穗缀着数十粒小小的果实,成熟时果粒很饱满,呈金黄色,极易脱落,试着用牙齿一咬,果粒中白色的浆水散发芬香,味疲乏挺不错的,于是,在果实成熟的秋天,仙人洞用手捞了一些这种野生果粒,运回洞中,有事没事捞一把咬上几口,至于用石片研磨,而后用陶器蒸煮而食,则是以后发生的事情了。
这种植物就是野生稻,这金黄色的果实就是人所皆知的稻谷。
野生稻的生长地区应该说很为广袤,中国长江流域以及其以南,亚洲的大部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条件适应野生稻的繁衍和生长,但从野生稻走向驯化稻,迈出这一步却非常不容易。人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伟大,其实,第一个种植水稻的人才真正伟大,那是史无前例的伟大!
仙人洞野生稻的驯化和一场山火有关。
古人类遇到灾难是很多的,如火山爆发,地震、水灾、风灾、典风雪等等。在古人眼里,最可怕的莫过于火灾了,一旦森林中大火燃烧,风助火威,往往速度极快,人类根本无处可逃;而且大自然的火灾也比较频繁,在干燥的高温炎热季节,任何雷击电闪,都有可能引发一场大火,古人对于山火吃的亏太多了,记忆犹新啊!
山火不仅会伤害人类本身,而且也使历兽飞鸟丧身其中。一场大火烬,大地似乎丧失了一切生机,动物消匿了,林木档见了,古人没有了食物的来源,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欲哭无泪呀!
距今12000年前的一个赤日炎炎的一个夏天,仙人洞正是碰到这么一场猛烈的山火,周围森林被烧成白茫茫的一片平地。灾难的到来,让所有尚存的人措手不及,都吓坏了:这怎么得了啊,我们吃什么啊?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一个个哭天呛地,痛苦万分。
但有个人却不一样,镇静得很。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的女人,因为后来她发明了水稻的种植,我们就叫她“明月”吧——为什么这故事里面出现的都是女人呢?因为这是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男人没有发言权,只有女人才有无上的权威!
明月对大家说:“哭又有什么用,得想办法活下去,森林烧了,地下不是还有烧不尽的植物茎块嘛,我们可以挖来食用啊,那些被大火烧死的野兽,也可以背回家留着慢慢吃,老天给我们烧熟了,还可以省下不了柴火呢,不吃白不吃啊!只要想办法,死不了人的。”明月这么一说,大家静下心想想一点不错,也就不哭了,听从明月的指挥到野外干活了。这时明月又发现一个奇观的现象,大火之后,下起了大雨。雨过天晴,那被大火焚烧的原野,竟冒出一些植物的嫩芽,仔细一片,根茎上竟系着一片小小的谷壳。她想,这不是以前采集的那些颗粒吗,原来它是这样发芽生长的呀!此时她脑海突然电光一闪——什么叫电光一闪?就是人有时突然产生的联想或灵念,这就是人类独有的聪明和智慧啊——那些野生稻如同狗尾巴草东一把西一把的采摘多难啊!再说也不是到处都有,如果自己能种植不是更好吗,种植越多收获越多,这东西也比较好在山洞里贮藏,那我们就不愁没有食物过冬了,这猪呀鸡呀也不会没有吃的了。这么一转念,可就不得了,她自己想着想着都乐了。明月这个女人性子有点急,说干就干,赶紧让人把仙人洞剩下的那些颗粒拿来,马上用手和树枝拉着埋进雨后不久仍很潮湿的地里面。天哪!过了不久,种了稻谷的地上果然冒出了齐崭崭一片碧绿的新苗。由于是山火烧过的土地,杂草不多,也比较肥沃,加上这年雨水特别地丰润,禾苗长势很好,不久便结出了累累的金色稻穗——人类第一次试种的稻谷竟然获得了成功!
两次的中美农业考古合作发掘的成果报告写得清清楚楚,在在考古发掘中的惊人发现,就是通过对所采标本的孢粉和植硅石分析研究,在吊桶环和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2000年的地层中发现人工栽培稻植硅石。科学家认定,它是现今气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栽培稻的产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农业文明的诞生,仙人洞古人所种的这一粒谷子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灿烂的一缕霞光!
科学家指出,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古代人类的定居生活及畜牧业的产生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一般来说,农业的起源大体需要这样几方面的因素:即磨中制石器的出现;动物的驯化;定居地的出现;陶器的产生;人口的明显增长等等。而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远古人类恰恰完全符合以上几个基本条件,那么,种植稻谷对于她们只是迟早的事,或许正是由于明月子的坚韧不屈和智慧超群,才使得她从而揭开了人类农业文明黎明的序幕,成为世界稻谷的第一个种植者。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然而原始农业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至今仍是个令人扑朔迷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世界之迹。
很多民族对此都有美好的传说。据中国史籍记载,说是农氏教会了民众种植五谷。
如果说,仙人洞、吊桶环浓墨重彩是历史长河的一道最为绚丽而炫目的彩虹,给我们心灵以震憾和激荡,那么,古万年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人类的神话,则使世界感受到了万年历史的厚重。
是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万年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会有这么多的奇迹出现?从猿到人,人类进化了千万年,同时也摸索了千万年,陶器的产生是呼之欲出,然而千唤万唤,最后竟然在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仙人洞里显身。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农业,关于农业的起源,吸引住了全世界关注的目的,在西亚,人们发现了两河流域以及约旦河谷的耶利歌贵址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初期遗存,在美洲,也有着墨西哥高原上的特瓦坎遗址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初期遗存,等等,然而,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素以农业大国和农业文明于世的中国,很长一段时期,竟没有原始农业产生阶段的遗址发现,这是多么让人遗憾。可又在万年,平地响起一声惊雷,考古学家郑重宣告,万年仙人洞是驯化稻谷起源之地!这不仅仅填补了关于中国农业文明以及农业起源的空白,而且连结了华厦文明发展的历史纽带,从而揭开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这是多少地不可思议啊!万年,又一次让世人刮目而待。
其实,万年之谜还有很多、很多……
如在仙人洞和吊桶环,考古学家发现古人类一万年前就在他们所制造的骨器、角器、石器及陶片的口沿上刻有若干符号,这种符号长短不等,形态不一,有些象笔划,有的酷似阿拉伯文字。刻这种符号是干什么,有什么用意,表达什么理念?我们不清楚。据研究分析,这种符号很有可能是远古万年人用于记数和记事的,那么说,这种刻符或许就是中国原始文字最初萌芽!
还有,在旧石器和新石器的交替时期,仙人洞和吊桶环存在着大量的精美蚌器,这些以蚌壳制成的器具即大且厚,经磨制穿孔后成为锋利的刀刃。考古学家还发现,仙人洞的古人正是用双孔带齿蚌镰收割水稻的,这种蚌镰其实也就是现在的镰刀的前身。
第四章:食之有罐
——远古万年先人发明天下“第一陶罐”的故事
制陶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最为重大的发明之一,陶器的诞生,宣告人类一个时代——即旧石器时代的结束。人类社会从此进入新石器时代。
而新石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原始农业的萌芽,这方面,古万年人前进的步伐迈得更为坚实。由此可见,勤劳智慧的古万年人对于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对于华夏文明,曾经作出过多么大的贡献!
在仙人洞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可以说,古万年人的制陶技术已相当进步。即有条纹陶,也有绳纹陶,制作的陶器多半与生活有关,事一些钵、罐、盆、碗、釜之类,有的用来汲水,有的用于贮存,有的则用于炊煮。可以想象,此时仙人洞篝火通明,炊烟缭绕,有的人在制陶,有的人在运土,有的人在煮饭,有的人在架火……人来人往,是怎样一副忙碌和谐的生活情景!
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仙人洞在狩猎方面也有了大的进步,他们喜欢猎取一些较大的野兽,如虎、豹、熊、鹿之类,开初当然会付出一些牺牲,甚至被动物所伤害。
在吊桶环时期,部族首领叶子的儿子果果就是狩猎时被凶猛的剑齿虎咬死的。但后来这些凶猛的野兽变得不大可怕了,古人们已用弓箭、石刀、石釜等器具武器起来,而且由于食物的改进,体质也更增强了,用智慧和力量猎取一些大的动物,其成功率已经大为增加。还有一个原因,仙人洞是多么需要动物的毛皮啊!要知道,仙人洞内曾经进过水,虽然水早已退去,但由于长年不见阳光,到处都是潮乎乎的,能有一块兽皮铺在地上,比铺些树叶则强多了,因而猎取大的野物成为男人们的最大欲望了,这也是表现自己勇敢的最好时机呀!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无论在吊桶环还是在仙人洞遗址,都曾发现过大量的蚌器,这些蚌器当然都是用较大的蚌壳磨制而成,很锋利,切肉切菜一点也不成问题。这些蚌器的制作也很精细,用人工穿孔,有单孔的,也有双孔的,单孔蚌吕使用时可以伸进一个指头,双孔蚌器使用时则可以伸进两个指头,你看,古人多聪明!蚌器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当时万年一带的湖泊之中是大量存在蚌的,而且古人不但很喜欢食蚌肉,而且很会利用蚌壳,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万年被誉为“珍珠王国”,而珍珠正是来源于蚌.古今万年人都在这“蚌”字上大做文章,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也是一种历史的机缘,两者之间有一条连结的纽带.
在此阶段,古人不论是制陶,还是狩猎或者捕捞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在狩猎中还有了意外的收获,有时还能捕捉到一些幼小的动物。他们将这些活的动物带仙人洞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饲养业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些最初的被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野猪、野狗以及野羊和野鸡,后来野牛和野马也加进了这个行列,这也就是以后所谓六畜的来源.但那个时候,仙人洞还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养牛养马都不合适,但圈养一些狗、羊、鸡还是够方便的,而且这些动物关进洞里用不了很久就被驯化了,而且可以代代相传,从而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在那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冬季,人们也能依靠这些驯养的牲畜渡过难挨的日子。这有力地解决了人类生存的一大难题,回想当年吊桶环那个饥寒交迫的风雪之夜是多么可怕,又多么地无助啊!
匆匆间,时间又过去了若干年。
这期间,叶子第十代孙女冬菇长大了,当了部族首领,而且使仙人洞部族更加兴旺,狩猎和采集的活动面积更大了。我们知道,仙人洞古万年人部族实行的母系氏族制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实行的是原始共产制。在原始的共产制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一切财产公归公有,氏族之中较年长的妇女通常是氏族集体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即首领。采集和狩错以及其生产工具,衣物等等为氏族成员平均分配,这里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连首领自己也不能多吃多占。仙人洞的古万年人那时过的正是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后来,冬菇也死了,冬菇的女儿,女儿的女儿,一代又一代……也都充当了部族的领导者,仙人洞的古人类在不断繁衍着,承继着烟火,直到17000年前,古万年人又有新的突变。
那时,由于仙人洞内部族人口剧增,对食物的要求也有所增加,狩猎的人群要跑得更远,狩猎的工具更需要进一步改进.于是,捕获鱼有了骨鱼叉和骨鱼钓,狩猎有了磨制得相当光滑和锋利的石斧、石铸、石凿,切割动物则有了锋利的窗孔石刀和带孔蚌器。可以说,由于这些原始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古人生活好多了,尤其是狩猎,对付一些凶猛的野兽也不心惊了。但那些经常被人类捕获捉的动物此刻也机敏了许多,它们奔跑的速度加快了,四条腿跑起来一溜烟似的,眨眼就不见了踪影。
古人是聪明的,他们因而发明了弓箭。发明弓箭可了不得啊!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不仅射程远,而且威力大,弓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古万年人狩猎能力,更促进了狩猎经济的发展。
在遗址发掘中,我们看到当时仙人洞古人类所使用的弓箭箭镞多半是骨箭头。有了弓箭,古万年人狩猎当然方便多了,能够猎取到更多的动物,有时除了供应部族人日常食用之外,甚至还有了剩余。这个时候,女人们有时间到野外采集更加的野生果实和植物根茎,为了应不时之需,也还保留一部分放在大洞深处。但这些堆积在洞内的动物肉类和野生果实过不了多久便开始腐烂了,并且异味难闻,不但不能食用,而且唯恐丢之不急。
古人明白了,这些需要储藏的食物应该用东西装起来,不能全部胡乱地堆在一起。于是,聪明的古万年人开始用竹子和柔嫩的树枝编织篮子,这些原始竹篮和叶篮看上去十分粗糙,实在差强人意,但总比没有好,将就用着吧!总算勉强解决了食物的储藏问题。用篮子装着,食物保存比过去好多了。古人又不满意了,有时人生了病走不出洞外,没有办法喝水,而晚上小孩在洞里哭闹吵着说口渴口干,怎么办啊?一点办法也没有。因此那时人类还没有发明能装水的器具。
看着病人和小孩那种痛苦实在烦心啊,部族人因而开始动起了脑筋。夏季的一天,部族首领秀秀6岁的小女孩芳芳和8岁的儿子香香到森林旁边的一口泥塘边上玩泥巴,捏起了小泥人。玩着玩着,突然天空响起了惊天霹雳,一道强烈的闪电过后,森林立即燃烧起来,芳芳和香香很怕,哭都来不及,转身就往仙人洞跑去.不一会大雨倾盆而来,俩人象落汤鸡似的,淋得透湿,结果少不了让大人一阵训斥。
大雨很快就停了。雨后天晴,芳芳忘不了自己所捏的小泥人,就拉着香香又往森林中,香香怕挨打,不肯前往。芳芳说“,那好,我一个人去”。香香怎会让妹妹一个人进林子呢,不得已,趁大人不注意又同妹妹一块溜出了洞口。
那时仙人洞旁的树木很茂盛,这场大火糟糕势猛,烧毁了很大一片林木,但由于下了雨,大火很快灭了。来到被烧毁的林地的火烬中间,芳芳发现了自己的捏的小泥人,好好的,一点也没损坏。芳芳把小泥人揍起来,眼睛却一下子直了。
“怎么了,芳芳?”香香问。
芳芳没有回答,把自己的手中的小泥人给了香香。香香感觉小泥人沉甸甸的,比往常泥人大不相同,一看啊,不对了,那泥人硬梆梆的,还泛着一层光泽,香香用手去掰,怎么也掰不碎。天!这是泥人么,怎么倒像块石头呢?
芳芳和香香回到洞窟,高兴地把小泥人给母亲秀秀看。女首领秀秀很惊奇,东摸摸西擦擦,不知泥巴为什么经火一烧会成为如此模样。
当然今天说来一点也不稀奇,原来泥土经烈火锻烧,在高温下起了化学反应,小泥人已变成了小淘人。这可是世界上第一个陶器啊,芳芳和香香是应该被载入人类史册的,他们是人类陶器的发明者,也是发现家。如果如今这个小陶人仍存在,其价值何止连城啊?
芳芳的母亲秀秀毕竟是聪明的,也更加实践经验,作为部族首领她正为缺少装水和盛物器皿而发愁哩,此时揍着小泥人的她脑子灵机一动——既然泥土经过火的锻烧能凝结成石头般的硬物,那么,是不是也能用泥巴做成器皿经过火烧之后用来盛物和装水呢?
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哪!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会动脑筋,会思想,并且用思想去指导实践。你看,就凭芳芳母亲秀秀的思想一闪念,我们这个世界就前进了一大步,人类的文明史就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就干就干!女首领秀秀让人砍来竹子和细嫩的树枝,编织成篮子形状后,用泥白糊上去。泥土的粘性不够,糊的效果不好,放进火里烧着烧着很快就龟裂了。女首领秀秀没有灰心,想了想,山洞里潮湿的地方不是有白色的泥土吗?平时一不小心粘在身上粘乎乎地,就用它渗和着泥巴一起烧吧(以后的人才知道,这白色的泥土是石灰,凡属喀斯特地貌的岩溶山洞全都含有大量的石灰石,仙人洞也是如此),模型也不必用树枝、兽皮了。用手掰着粘性的泥土一层层往上贴,想做成什么形状就做成什么形状。这一下,就烧成功了,火堆冷却后,那些奇形怪状的器皿表面灰黑,里面却呈灰红色,十分粗糙,实在不好看,但这毕竟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件陶器呀!
第一件陶器制造成功,仙人洞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在火堆旁狂欢,以庆祝这个不寻常的日子,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芳芳的母亲秀秀率领大家搬泥土、拾柴火、做模型,全族上下都被动员起来,人人欣喜万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奋。于是,仙人洞火光冲天,日夜常明,一件又一件各式各样的原始陶器应运而生。从此,先人们可以利用陶罐储藏度过一年四季的食品了。
20世纪九十年代,仙人洞出土的这些最早的陶片经考古学家检测,一般均为砂质陶,所含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这些砂粒都是制陶原料中所固有的,大量人工渗入的,也未经任何的筛选。这表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对制陶原料没有多少有意识的选择,对制陶的性能也无什么要求,一般就是就地取土,而且采用的多半就是当地的红土。早期的陶器表面颜色多呈灰褐色、灰红色或灰黑色,并且大部分内外表的颜色不一致,就好像一块夹心饼干,这都说明其烧造温度不高,据有关数据,其烧成温度是在740℃——840℃之间,这么低的烧成温度说明它们是在平堆烧而成,而不可能在陶窑中烧制。在无窑的平地堆烧时,由于四面受热温度不一,又由于有大量空气,一般都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其成份的铁被氧化,故陶片呈灰红色,由于低温并有大量烟尘附着表面,甚至渗入内部,表面也就呈现黑色或灰黑色,这和当时的天气、风尚以及烧成时间有很大关系。
考古学家还指出,这批早期陶器的拉坯成型方法大致有两种,即泥片叠塑法和泥条盘筑法。泥土叠塑法是用手将泥片一层一层往上贴,基本成形后,然后进行修装,修整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用手将随手抓来的稻秆或草蕨类在坯体内外上下擦削,目的是消去接痕,使胎体较为规整和紧密,厚薄较为一致,但擦削的结果是在陶器表面留下条纹状,另一个是用事先做好的齿状竹片在器体内外平行刮削,因而也能在内外壁边形成一些条纹。人们对这两种方法制成的陶器统称条纹陶。泥条盘筑法则是用事先做好的长长的泥条层层向上圈筑的,这条陶器表面普遍饰有绳纹一类的纹饰痕迹,所以人称绳纹陶。作为人类最早的陶器,人们发现,在最古老的仙人洞地层之中,所出陶片均为条纹陶,而在稍后年代的地层之中,则不见条纹陶,出现的却是绳纹陶。所以考古学家认定,,仙人洞出土的条纹陶应是世界上最早的陶片,烧制年代大约距今17000年左右.也就是说,仙人洞出土的陶器当为世界陶器之母。
后来,江西省考古队的专家将万年仙人洞出土最早的一组陶片复原了,那是一个直口的圆底罐,此罐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人们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一馆就一件陈列品便是万年仙人洞出土复原的直口圆底罐,它的年代最为悠久,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陶器的鼻祖,它镌刻着古万年人的智慧和精神,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对于世界文明卓越的功绩和贡献。
国内外文物专家一致认为:仙人洞出土还原的直口圆底罐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罐!
第五章:鱼米之乡
——远古万年仙人洞一日生产生活掠影
大塬河是万年先人的母亲河,仙人洞是万年先人种稻和生息的地方。仙人洞注定是一个孕育并生长故事的地方。
关于仙人洞,许多书上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这里数里皆石,玲珑窈窕,千姿百态;绝岭处层峦秀拔,峻壁横披,遇雨则盈山皆壑,瀑布飞流;石山上古柏高松苍翠玉立,横空出世枝若虬龙;洞前一马平川,洞后一弯碧水,桥如新月,如若龙蛇,婉转蜒蜒,迂回曲折。更奇的是洞内奇大,可容千人之众,冬而暖夏而凉,暖而不燥,凉而不潮,洁净如洗如扫。
几万年前,仙人洞一带是一方富饶的盆地,它的四周丘陵起伏,群山绵延,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生命资源取之不尽。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仙人洞是一处美丽舒适的“天然居”,在这里敷衍生息可以说是他们天才的选择。原始共产主义的时代的万年仙人洞,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生活在这个鱼米之乡,可谓是其乐陶陶。让我们来描绘一下一万七千年前仙人洞人金秋季节生活的一天时光吧!
早晨,东方吐出鱼肚白,一群仙人洞由岩洞走出来了。为首的是个女的,因为她长得十分妩媚,人们见了她就象闻到了一种香味,我们就叫她稻香吧。
稻香用手指了指出洞中的男女,她在为大伙儿分工,她先对自己相爱并有过肌肤之亲的男人田耕说:“田耕,今天你带你们男人去大塬河抓鱼,我带女人们在仙人洞割稻。”
田耕望着心爱的女人指挥若定的样子,高兴地说:“稻香,你就放心好了,我们抓不到几万斤鱼不回家。”
稻香:“好吧,那我们女人们和你来个比赛好吗?”
在这一群人中间,有人在说什么,话说得直冲冲,又怕别人听不清,还一边用手比划着。这时,稻香再一次对大家说:“好了,时光不早了,我们谁也不要偷懒,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地干,割稻的要加油,捕鱼的要用劲,我们才能吃饱肚子,过好日子。”
大家出发了,洞里只留下了少数几个上年岁的人。从动作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留下来,并不仅仅为了照顾小孩,而更重要的是看管火种。洞内、洞外以及洞口都有火堆,为了避免烟熏,洞里的火总是放在靠近“天窗”地方。在不使用的时候,就在火上盖些树叶,盖上土,使火阴燃,只有当他们用火的时候,才把它扒开,吹燃火苗,他们成年累月像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保护着火种。因为他们懂得,如果火灭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洞口的火不仅是为了烤东西吃,也用它防御猛兽,只要洞口有火燃着,不管如何凶猛的野兽也会望而生畏。
仙人洞内,男人们正在不断地用力收割水稻,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再说仙人洞附近捕捞的情况吧!
仙人洞周围水虽然退出,但这一带水系还是发达的,有着不少湖泊、池塘和涓涓溪流。因而,捕获鱼捉虾也成为了仙人洞人采集食物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妇女们将那些捕捉到的鱼用鱼叉驾到火堆上烧烤,香味扑鼻,实在让人馋涎欲滴啊!
古万年人在吊桶环时期就懂得渔猎了,开始人们在湖泊旁边捡拾一些螺、蚌、虾之类,这些东西徒手可采,是不需要工具的。后来才发展到水中捕鱼,最初的捕获鱼工具是木桶,慢慢发展成尖头木桶,后来稍加改进成为木矛,再后来才出现了鱼叉,像吊桶环出土的旧石器晚期的骨质鱼叉,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捕获捞工具。鱼叉制工是很讲究的,要制成倒制,不然鱼即便刺中也容易走脱。木叉安上骨质或角质的叉头,古万年人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摸索的,当鱼叉出现时,渔猎的繁荣时代便来临了。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鱼类骨头甚多,什么鲤鱼、鲫鱼、鳙鱼、鲇鱼等等应有尽有,基本上都是鱼叉叉的,很少用弓箭射杀的——因为弓箭射鱼对技术的要求太高了,鱼在水中,射鱼不但要讲究射的角度,箭镞的锋利度,还要考虑到水的深浅以及水流的速度和风向,有时有浅水中或许可能偶然射中一两只鱼,但真正作为捕捞工具弓箭还是无用武之地的。大源河流过他们居住的洞口,为他们抓鱼和制造石头工具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原料。孩子们一趟趟地运送着由河滩上选来的石头,大人们不停手地抓鱼,制造他们所需要的工具。还有人在修理一根木棒,砍了又砍,刮了又刮,还不时拿起来试一试,看看这种最得力的狩猎武器做得合适不合适。留在家里的人并不轻闲,除了看小孩、管火种外,他们还是制造工具的能手呢。坚硬的骨料、石块,经打、磨、钻多种工艺加工,在他们手中变成能掘、能砍、能切的多功能、多类型工具和装饰品。
深秋和夏天相比,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森林里,虽然有的树已落叶了,但他们被常绿树木所掩盖,看起来依然是绿油油的。盆地和大源河边,绿草依然很茂盛。
在仙人洞南面二三公里的旷野上,七八个年轻小伙子手持木棒正在追赶着一只生长着像“手掌”那样大犄角的鹿。鹿一直向西奔跑,跑到山脚下的河边,看样子是打算越河向山坡上逃去。可是预先埋伏在对岸的几个人突然挺起身来,堵住了鹿的去路。鹿惊恐万状,又想往回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这群小伙子就像饿虎般扑了上来,一齐举起木棒狠狠地朝着鹿的身上打下去。起初,鹿还挣扎一两下,可是一棒正打在它的致命处,鹿一动也不动了。
多么幸运呀!晚上大家可以饱餐一顿了。可是像这样的日子并不是很多,有的时候,简直没有什么捕获,只好采集一些植物的根茎、果实,或者捡回虎、豹吃剩的小动物来充饥。
在仙人洞东面约二公里的盆地边缘山坡上,有群人正在采集食物。其中大多数是妇女,也有较大的孩子。大人们经常习惯地弯下腰来捡拾,可是孩子们一遇到树上野果,就飞快地爬到树上去摘取。有的人手中还拿着一个带尖的骨锥或木棒,遇到地下有可食的东西,都搜集起来。年岁大一些的人,还经常把采集的经验传给孩子们,教给他们辨别各种植物的方法,哪一种是能吃的,哪一种又是最可口,哪一种还能种,尤其是两头尖状的,味美的谷粒可以在有水的湿地繁衍;有的人还很自然地把采集到的东西送到孩子们的口里,叫他们尝尝滋味。孩子们也经常把自己捡到的不认识的东西送到长辈们手中,请他们来鉴别。他们为了吃饱肚子,就得经常在外面采集各种能吃的东西,采集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虽然也有人在外面从事狩猎,但凭着简陋的武器——木棒或石块,不能经常获得很多东西。作为优秀猎手的男人,他们在思索着如何捕获猎杀奔跑速度快、个体大而凶猛的野兽,光凭人去追打难以完成,石器、骨器配合木棒复合工具的使用,给了他们新的启示,必须借助中介力量去发挥其更大威力。于是日后就发明了弓箭。妇女中的采集能手想的是大片湿地长的野生稻谷,如能加以驯化,扩大生长面积,提高其产量。那么,这种美味甘甜又能储藏度寒冬的食品,就可以成为今后牢靠的补充性食物,甚至成为将来的主食。冬天的林木枯枝落叶,将它烧掉,刀耕火种,来年春天将野谷点播在湿地里,鬼禾就会像野草疯狂地蔓延,明年的今天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野谷,冬天的忧愁就可以大大减少,那金黄色的叶子犹如金丝被儿,盖在身上暖洋洋的。不要小看这群洞穴之人,他们还是最早的“矿物学家”呢!就在这个山坡上,他们不仅能采到食物,而且还能找到手指大小的六方体透明水晶。他们知道水晶是制造石器的好原料,它不但坚硬,而且打破以后,破裂整齐、光滑,很容易打成带刃或带尖的高级石器。日落西山,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一群一群仙人洞人返回岩洞。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那只即肥且大的肿骨鹿,当它刚被反映上洞前的小山坡时,就立刻吸引了站在洞口的人,好多人都前来帮忙。孩子们也在旁边欢天喜地地又嚷又叫。
最忙的是孩子们,他们一会儿在山上摸摸被庞在的鹿角支起的头,一会儿去河边接过大人们抓捕到的鱼。当大人们拿起锋利石片要割裂鱼肉时,他们又去帮忙。管火种的人早已扒去火上盖着的土,用树枝支起干柴把火吹燃,就等大家聚拢烤猎肉鱼肉吃了。
天色愈来愈暗了,大家围着熊熊的烈火,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件刃薄的石刀,把鱼肉割裂开来,成块地放在火上烤着吃;有的还将鱼骨头置于陶釜中,注入清水,煮出味美无比的汤汁喝。他们很习惯地先把易嚼肥嫩的鱼肉猎肉送给老人和小孩,然后自己才肯吃。吃饱以后把剩余的东西抛弃。他们的行为真有点古怪,经常只顾吃了今天不顾明天。看!他们有鱼肉吃,就把从山坡上采集回来的鹿肉和其他东西都抛在地上了。
硕大的月亮照进了仙人洞。围绕着簧火的旁边,稻香和田耕听大家津有味地谈论白天的工作,看着大伙儿大口大口地吃饭和吃鱼,享受一天的劳动所获,同时又计划次日的生产和生活。蜷缩在母亲温暖的怀里的孩子,早已酣睡。年轻人也渐渐困得睁不开双眼,只有几位上了年纪的人还在看火交谈,毫无倦意。其中一位在小心地拨弄那堆籍火。四周多么寂静,连远处不时传来的狼嚎,听起来也格外清楚。母亲怀里的孩子有时从梦中突然惊醒,但随着母亲轻轻地拍抚很快又安静下来。照管籍火的老人拨了拨将要熄灭的火堆,加上一把从身旁拿起的干枝,火苗又重新活跃起来。
东方的夜空已经露出一片鱼白色的天际,黑夜即将过去,不久,天地相接处迸射出了万道霞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美丽的稻香又起床了,她深知:仙人洞人又迎来了鱼米之乡新的一天。。。。。。
第六章:远播四方
——仙人洞先民无私传播稻种的故事
距今17000年前。相传仙人洞的先民发现野生稻并已驯化成功的消息传播后,消息如长了翅膀在当时的万年一下子传开了。
“我们不能光顾了自己,还要想想天底下还有多少人还饿着肚子”——这是仙人洞新任女部落长红叶的心愿。
正是一个丰收在望的初秋时节,红叶组织生活在仙人洞的200多个男女老少开了个座谈会。仙人洞是个冬凉夏热的地方。此时,已到初秋时节,外面的花草树木已是层林尽染。目睹远处的一片红叶,红叶心 潮起伏 。她用手语问大家:“各位知道吗?天底下还有多少人没吃过饭?”。众人望了望红叶,谁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红叶说道:“我看见天底下只有我们仙人洞的人吃过这样可口可香的大米,这是苍天赐给我们的宝藏.天下的人是一家,我们共一个天,共一个地,我们不能只顾自己饱了,而不顾别人。从明天开始,我们部落的大人们分头向周围各地把稻种传播来,传得越远越好.哪位男士在外面跑得越远传的地方越多,回来我就奖赏你。”
仙人洞的男人们对长得格外漂亮的红叶,个个羡慕不已。但大家知道红叶是个只有将爱献给有本事的男人,献给她认为有出息的男人。于是,在场的200多个男子都表示要响应红叶的号召,将驯化了的稻种传播到四面八方。
次日,天刚蒙蒙亮,红叶为出发的男士们做了一顿十分可口的早餐。她请大家吃饱了肚子,饭后又将若干只小袋子将稻种包好,分送给大家。她说:“男士们,你们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女人的照料啦。等明天播种的季节来临了,你们赶回来,回到我们这里开始春播春种”。
男士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了仙人洞。红叶和红果、红香等几位青年女子将男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红叶再见啦!”目睹红叶渐渐淡化的身影,一直暗恋红叶的名叫田间的男子擦了一把眼泪,他决心哪怕一路坎坷也要完成红叶的心愿,把稻种传得越远越好。等来日春无天到了,他回到仙人洞,他要把一路的感慨,一路的快乐告诉给红叶,他要与红叶相爱一番,感受一下男欢女爱的滋味。于是他与松涛、二狗、天地等同伴商量:“为了尽快将稻种传出后,我们分头行动吧。”
田间径自一人赶路,去了与仙人洞相邻的今日荷桥村后,又去了如今的东乡县。在那里他将自己的驯化了的野生稻种毫不保留地传播给东乡人。因此,至今东乡还可发现不少野生稻。田间去了东乡后,他又去了如今的湖南、河北,甚至去了海南岛。在如今的浙江河姆渡,他一进山寨,发现有人吃土观音,田间心里十分难过,他连忙将那里人吃的土观音倒在地上。正当河姆渡人为此不悦甚至敌视他的时候,他连忙解释:“我为你们带来了十分好吃的稻种,你们不必再吃土观音了。”
田间如此传播稻种尽力,与他分头行动的松涛、二狗、天地等众男士也不示弱。松涛从今万年一直播种到福建,后来他甚至提要海峡对岸的台湾。但他实在太累了,他见海面上漂浮着一块大木板,于是他做了简易的木船,等海面上风平浪静的时日,他上了水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将稻种送到了台湾。然而,回来的时候,们由于筋疲力尽,木船进水,人落水了。在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在心中说道:“红叶,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好想见到你”。。。。。。
二狗是个走路十分快捷的小伙子,他一路上再饥再饿哪怕吃草皮树根也舍不得吃上一顿稻种。他不仅去了今天的安徽,还去了今天的山东、陕西。在陕西,他遇上了一个来自美国的蓝眼睛,高鼻子的人,原来此人叫里克鲁•尼里可,是慕名来中国要稻种的。里克鲁•尼里可听了说了好多话,二狗一句也听不懂。最后才听出对方的意思是想要他手中稻种。二狗未说二话,一下子将一把稻种给了这个美国人。
此时,在古印度,一位叫柯木胜•坑里的中年男人,面对部落300多人因饥饿死在洞中的惨景,他的心在滴血。这时,从相邻的中国边界传来了万年野生稻可解饥饿的佳讯,柯木旺•坑里半夜启程,向中国方向步行前进。柯木旺•坑里不知走了几天几夜, 不知摔了几次跤 ,人也不知变瘦了几多,好不容易在一个冰封雪融的日子,来到了今天的中国长安街。在这里柯木旺•坑里遇到了来自万年仙人洞传播稻种的天地。此时,天地又病又饿,但他至死也不愿意吃一口袋中的稻种。听了印度人柯木胜•坑里的请求,他将手中最后的七粒稻种给了对方,自己一下便饿昏在地,而且永远也未醒来……
后来,如今的泰国曼谷,日本大坂,听到中国万年仙人洞有了能解人类饥饿的稻种后,都纷纷派来代表不远千里万里前来万年仙人洞求要稻种,一段时间,仙人洞前门庭若市,红叶忙得不可开交。面对国内外人的请求,红叶她们一一解囊相助。
大雁南北,春去冬来,转眼次年的春天到了,仙人洞就要开始春播春种了。红叶她们走出洞来,盼望远去传播稻种的男士们凯旋归来。然而,她们等了一天又一天,只有田间等30人归来,其他170多个男士因各种原因,主不是因为路上饥饿死去,就是碰上吃人的野兽回不来了,少数人仍在传播稻种的漫漫路途中。。。。。
遇见了红叶,田间春心游荡。那时的人还不懂拥抱,但原始的男欢女爱之情在田间心中激荡,于是田间不顾洞中有不少女人在场,他将红叶拉到洞的最内边,亲亲地搂了过去。。。
一年一年过去了。若干年后,万年仙人洞的稻种如星星之火,不仅传遍了整个中国,而且传遍了世界的山山水水。。。。。
第七章:闪电之夜
——万年仙人洞先民告别仙人洞的故事
相传过了若干年后,仙人洞中已是红叶的第十二代孙女稻神担任了洞中的部落长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刀种火种,仙人洞人驯化后的野生稻以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为洞中人生存默默无闻作出了贡献。
稻神由于她继承了先辈乐施好舍,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加之通过改良种植的野生稻产量越来越高,倍受洞内外人们的尊重。为此,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稻神娘娘”。
约7100年前的一个刚刚秋收后的一个夜晚,天上 一道蓝色的闪电将整个天地都照亮了.稻神正与大家吃过扑香的晚饭,在一起用手语聊天的时候,此时大地轰鸣,洞穴顶上又突然传来“嚓嚓”的响声。开始,人们认为野兽来了,稻种连忙吩咐心爱的男人万春等人手持木棍计划与狼对峙。然而,好久不见狼来,只见洞穴正形成倒坍趋势,其实那是一场地震,虽然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一点,但稻神深知,这是大自然的又一次震荡和灾难。于是她对心爱的男人万春说:“你带大家先出去,我断后”,万春听了心爱的女人的命令,火速将洞中的老弱病残转移出洞,正当他折回身子回来接稻种的时候,稻神将三个别人生的孩子给了万春送出了洞,自已的一对孩子仍顾不了,她仍然和另一个叫大年的男子在抢救洞中的东西。
后来,重返仙人洞的万春正要从稻神手中接过自己的8岁的女儿和一岁的儿子时,稻神说:“救别人家的小孩要紧,我们的两个小孩我会带出来”。
正当稻神带着两个儿子走出洞外的时候,她 想起了什么:“我得赶回洞中”。
原来她想起洞中的一大包稻种,她深知这是他们的生命。如果没了稻种,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于是稻种又回去找到了那大包放 在洞中的稻种。
稻神刚走出洞外,轰隆一声上面的土压了下来。在这一刹那,她将稻种扔出了洞中,她和两个儿女同一个正走出洞外的另一男子片刻之间压在了洞中巨石下面。。。。
洞外的万春他们走了过去,仙人洞被震成废墟,化为一座山丘。看不到心爱的女人和两个亲生儿女,万春痛苦流泪,痛不忍生。他跪在那里搂住稻种扔出来的稻种,久久不愿离去。
“万春,稻神走了,还有我们啊!”这时,一直暗恋万春与稻种形同姐妹的梅娟 劝道。好心的稻神走了,为了大家,为了稻种,稻神牺牲了自己和一对儿女,仙人洞的乡亲无不悲痛万分。然而,活着的仍然要好好活着“。为了稻神留下的稻种,为了大家的明天,我万春不能跨!”―――万春自言自语道。
从此,万春与梅娟随同洞中所有人把居住点转移到如今的荷桥村。为了表示对稻神的感怀之情,与万春相爱并共同生子的梅娟仍改名为“稻神”。从此,他们在荷桥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刀耕生种,繁衍子孙。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生产研制出一种味道特别好且产量很高的稻种,这就是今天的万年贡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美考古专家在仙人洞考古时,那也是我省考古工作人员对仙人洞的又一次挖掘中,发现洞口有一巨石,巨石下有4个个体人类头骨。经鉴定,溶洞上方塌下一块大石头,砸死了出逃的四个先民。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小孩,其中一岁左右的小孩似乎躺在女性的怀抱里。经复原,女的盘着头发十分漂亮,与现代人很接近。显然是地震或者其他原因,溶洞上方塌下一块大石头,才砸死了这四个出逃的先民。
第八章:万年等郎
——古代万年贡米郎与珍珠女的爱情传奇故事
位于鄱阳湖畔的万年县境内有座山峰叫万年峰,山上有座老庙,叫万年寺;附近有条美丽的河,叫万年河。尽管这些名胜古迹形成的年代并不相同,当地人却把它们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联在一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万年贡米郎与珍珠女。
一、万年种稻郎
传说中,名叫万年的青年是史上最早善于种稻和制作陶器的人。
景德镇的瓷器天下扬名,却少有人知道万年的陶器。现时代的万年并不产陶,但就在这片土地上,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距今一万七千年的陶罐。也就是说,当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以采集与狩猎获取食物并懂得了用火烧煮食物之时,南方的万年(仙人洞)一带的上空也在升腾着熟食的炊烟。
青年万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这时候,人类已经告别了近亲群婚时代,进化到了族外交,并进一步形成配偶制,开始了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生活。万年追求爱情的目光,才得以穿越重重山峰,投向相距数十里的濒湖渔猎部落。
万年的家,在林深树茂的万年峰下,因为父母早逝于饥荒,万年从小独立生活。他是个勤劳而聪明的青年,他所在的贡米部落,以种植水稻与打猎为生。这一地带多丘陵,无高山峻岭,也就没有巨兽的侵害,小山小河的地理环境与品种繁多的小型野兽,给这里的原始先民提供了天然的粮食来源。
万年除了种稻和善射外,还有一副制陶的好手艺。在水稻因天灾或兽害而欠收时,万年便用当地的粘土烧制成陶器与别人交换食物,一个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太平。
万年是个天生的艺术巧匠。劳作之中,他心里时常流淌着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驱使他在制陶时倾注于对美感的塑造。别人制作的陶器多为直筒形,他却喜欢做成圆形或方形,别人的陶器是光溜溜一个罐,他却喜欢在罐上加一个提耳,或一张壶嘴,便于提拿使用。为了美观,万年还常常用草绳、藤条、甚至花朵、渔网作描画工具,在陶坯上绘出一些漂亮的花纹。万年的美名随着他的陶器在物品交换中传扬开来,远近部落的女子们都特别青睐由万年亲手制作的那种好看又好用的陶器,只要哪个部落里出现了一种新型陶器,人们便会问一句:是万年做的吗?
有一回,万年制作的一只饰有珍珠花纹的陶罐,经过女人们的手,辗转到了一个名叫珍珠的姑娘手里。珍珠抱着陶罐在湖边汲水,罐口那一颗颗形如珠子的雕饰醮着水光在阳光下闪烁。珍珠看着,忍不住摸摸自己的胸口。她的胸口,挂着一串用网链与贝珠制成的珍珠链。她想起了一双微眯着的闪着智慧光芒的眼睛。
二、湖云珍珠女
万年县有个湖云乡,湖云乡有座湖云湖。湖云湖自古以养殖珍珠闻名,并因珍珠淡雅似明月、瑰丽如彩霞,圆润光艳的特质而远销世界各地。站在碧水粼粼的湖边,回望历史长河,仿佛看见养殖珍珠的始祖珍珠女那美丽的面庞。
那位名叫珍珠的姑娘,是湖云渔猎部落里长得最漂亮的女子。她有着别的姑娘不具有的灵气,这份灵气使她浑身散发着洁白的光芒与纯洁。附近部落的很多青年男子都视她为心上人,但珍珠的心远在苍穹,无人能摘。
珍珠所在的渔猎部落靠水吃水,为了采集食物,珍珠每天都要与伙伴们一起,远涉山湖,去拣拾蚌蛤。她们用石片撬开蚌体,取出蚌肉,用树枝串着背回家去给族人共享。无数次,姑娘们撬开蚌体时,发现蚌肉里嵌着一颗颗发光的圆珠儿。这珠儿硬硬的,煮不烂,咬不破。有一回女酋长逞强,硬要尝尝珠儿的味道,一口咬下去,嘣掉了一颗门牙。这尤物,到底是鱼的眼泪?还是蚌精的灵魂?族人们又畏又疑。从此,每采到发光的圆珠儿,姑娘们便随手丢进湖里。
珍珠很有心,她把珠儿带回家,并用一种翠绿色的草织成一条细长的网链,把珠儿一颗颗织进链中。在一次去往万年峰贡米部落那儿交换物品时,珍珠第一次把这条珠链戴在脖子上。
一路上,女人和男人的目光倒豆一样哗哗地聚向她的胸口。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奇光异彩的珠儿,与女人的身体相配,竟然能发出如此迷人的气息,这是与树叶、与花朵完全不同的气息,它优美,它神秘,它具有无可比拟的纯洁与柔情。还有什么装饰能比过这种光珠儿呢?还有哪个姑娘能比过珍珠的美丽与灵巧呢?
从此,人们把蚌体里孕育出来的珠儿就叫作珍珠,女子们开始学着珍珠姑娘的样,用采集的珍珠装扮自身的美丽。采蚌,也就不仅仅是为了食物,她们把拣到的蚌带回家,养在湖云湖里,作为温饱与美丽的来源。
也就是那一次,戴着珍珠项链的珍珠姑娘来到贡米部落换物品,当她提着一串蚌肉经过一堆陶罐时,无意中看了一眼守罐的青年。万年禁不住一阵心跳。珍珠的脚步没有停留,但万年却记住了那张洁白的脸庞,记住了那串圆润的光珠。他把这张脸庞与这串珍珠的形象塑进了陶罐。每一次捧起陶坯,犹如与心上人相牵,罐子里装盛的都是幸福。
三、家园保粮战
这年的冰冻时间特别长,阳光好似醉酒的老翁,握着万千金箭,却无力射透这厚厚的积雪。穴居的原始先民,裹着树皮与兽毛,与饥寒顽强抗争。鸟也会为食亡,何况这些刚刚从兽类进化过来的人呢?为了争抢粮食,部落之间战争连绵。
从仙人洞到万年峰一带的贡米部落因为善种水稻,储备了越冬的万年贡米,虽然减轻了饥饿的威胁,却招致了被饥荒逼得走投无路的其他部落的侵犯。
某个黑夜,万年在睡梦中被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惊醒。他翻身抓起身边的石斧,躲到门口探望。雪光中,一列游魂般的队伍抬着扛着东西仓皇而去。不好,是打劫者!万年心中一惊,急忙跑向风雪中一所茅屋。果见屋门洞开,负责值守的男子倒在血泊中,屋里储备的粮食全不见了。那可是整个部落越冬的粮食,以及来年的稻种啊!没有了它们,族人们都将饿死。
万年一边大呼族人,一边抡着石斧向劫贼追过去。族人们纷纷出门,跟着万年一直向西追去。追到万年河边,河水已冻结成冰道,劫贼坐上雪撬逃去。万年和族人们决不放弃,沿着河畔继续追。追了两天两夜,来到湖云渔猎部落领地,一队人精疲力竭,眼看就要让劫贼得逞,所幸遇到在万年河破冰捕鱼的渔猎部落的援助,打跑了劫贼,夺回了自己的劳动果实。出手相援的人中,就有珍珠姑娘。珍珠久慕万年的英名,临别,她给万年送了一分礼物示爱。那是一颗又大又圆的珍珠,与绿草织成的链子串在一起。万年则回赠了一把稻种给珍珠。
在一次次家园保卫战中,万年以勇敢善战获得族人拥戴,被贡米部落推选为酋长继承人。
四、相爱丰收年
水稻扬花的季节,珍珠独自淌着万年河拾蚌。由于拾蚌的人太多,一天下来,珍珠收获寥寥。她踩着水草企图涉往深水,不料脚下一滑,刹时人被漩涡困住。珍珠本来是懂水性的,她
奋力划水,却因饿了大半天而无力划出漩涡,眼看就要沉入水中,一个青年及时跳下河,把她搭救上来。
这位青年就是万年。万年尽心履行酋长职责,每天都要到部落领地上巡察安全与生产,今天正好走到万年河边来察看稻田,远远地,他看见一位姑娘淌水而行,翠绿的草裙衬着优美的身影,如水中漫步的小鸟。他的胸脑中浮现珍珠的笑容。忽而,人影不见了。警觉的万年立即飞跑过去,看到了在水中扑腾的姑娘,她就是自己思念已久的珍珠!
一对心有灵犀的青年,在万年河里相拥而立,珍珠按照当地鄱阳湖习俗面对万年唱起了鄱湖渔歌,万年随时接唱: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出个对子你来猜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出个对子我来听
(女)我是天上娥眉月,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天上娥眉月,我是小星伴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天上桫椤树,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天上桫椤树,我是鲁班砍树人
砍一斧头吭一声,不怕你桫椤万条根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天上黄日头,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天上黄日头,我是乌云遮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聪明,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天上黑雷公,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天上黑雷公,我是闪电照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墙上一拨草,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还乖,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墙上一拨草,我是风吹你二面倒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墙上一盆花,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墙上一盆花,我是蜜蜂采花心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田里鲜贡谷,看你如何拢我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田里鲜贡谷,我是珍珠盖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地里大小麦,看你如何拢我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地里大小麦,我是乌蓖插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地里乌黄豆,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地里乌黄豆,我是黄藤霸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地里韭菜葱,看你如何拢我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地里韭菜葱,我是百草拢你身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深山野鸡公,看你如何拢妹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还乖,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深山野鸡公,我是驼抢打鸟人
(女)二十岁郎君真还乖,再出个对子你来猜
我是深山乌草蛇,看你如何拢我身
(男)十八岁妹儿真聪明,看着也会爱死人
你是深山乌草蛇,我是花子戏蛇人
无需多言,万年与珍珠炽热的爱情,像春风一样飘荡在希望的原野上。
万年河畔有一块巨大的礁石,人们叫它万年石,相传就是当年万年与珍珠相爱的地方。祈求永恒之爱的恋人们常常循迹而来,在石上坐一坐,吹吹清风,品赏风光。青山与银湖相映,河水与田野相依,鱼米之乡万年县的景象,就像万年郎与珍珠女一世相随的爱情。
按照当时当地的婚俗,男人应当从女而居,万年是酋长,族人们都反对他离开自己的部落。而渔猎部落坚持女人为主的地位,不许女子从男而居。为了与珍珠结合,万年选择了放弃头领的权力与地位,随珍珠住进了湖云湖畔的渔猎部落。他把制陶的手艺带到了湖云,使湖云一带从此窑火不熄,在商朝时达到鼎盛。这里发现的斋山窑址,据考,就建于商朝。
但万年在湖云没有长住,数年之后,他又带着妻子儿女以及渔猎部落的族人回到了万年峰。对万年来说,他携妻回来,为的是拯救一个部落。而对于人类发展史来说,女从男居,也许,这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吧。
五、万年盼郎归
关于万年历的来历,天下说法纷纭。有说是始于西周,有说始于更早的远古。万年人说,万年历就是住在万年峰下的万年郎发明的,时间是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早期。
湖云一带常遭洪水之害,养蚌不成,种稻欠收,渔猎部落挣扎在生死线上。为了氏族的生存,万年和珍珠建议投靠万年峰的贡米部落。但女首领顾及个人的权威与尊严,不肯屈就别的部落统治。而贡米部落因人口越来越多,也不肯轻易接纳别的部落进入地盘。为了换取贡米部落的地盘,万年献出了他新烧制出来的一只大型祭祀陶鼎,换得了一段万年河,还有数块稻田。珍珠把养在湖云湖里的蚌全部捞出,一只一只用草绳串连着,在万年河里放养起来。如此,渔猎部落得以在万年峰与万年河之间找到新的栖居之地,并与贡米部落缔结友好,后来又通过联姻渐合一体。
但贡米部落的生活也并非高枕无忧。由于人们对天时的规律把握不准,更没有确定历法,在农事中往往弄错了节令,有时播种晚了,有时又播早了,致使农作物的收成很不理想。万年回到贡米部落后,再次当上了酋长,他决心研制历法,为人类子孙后代造福。
有一次,万年带领族人去田间割稻,收获水稻回来后,大家便坐在树荫下休息,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地上的树影已经从头顶移到了右肩。万年看着心里一动,啊,太阳的影子不是可以用来推算时间的长短吗?如果有件东西专门测量日影,那就随时可以知道时辰了。万年冥思苦想,他用陶器作底座,设计出了一个“日晷仪”。可是,一到阴雨天,没有了日影,日晷仪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万年又苦想弥补的办法。
一日天雨,家里的茅草屋漏水,珍珠搬了一只陶罐放在漏水处接水,万年坐在门口沉思。叮咚!叮咚!屋顶的漏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这悦耳的声音让万年振奋不已。灵感又来了,天晴之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特别的的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计算时间。有了日晷仪与漏壶,不论天雨天晴,万年都能比较准确地掌握时间了。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总结,万年终于制作出了三百六十多天一个周期的历法。人们就按照万年测定的天时节令来决定耕作的进度,慢慢地,这一历法就成了农耕作息的重要依据,并在一代一代先民的实践与研究中日渐完善。后来万年为了向四方传承万年贡米文化,告别珍珠要去远方。临走时,珍珠含情脉地说:“万年哥,哪怕等一万年,我也盼你回来”。后来,不知何因万年一去从未归来,为此珍珠带着万年台历盼郎归来等了一年又一年,《盼郎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一想情郎田地边,望郎不见想郎难
想郎想得肝场断,望郎望得眼皮穿
二想情郎进绣房,手捏明灯细思念
明灯放在高桌上,只见明灯哪见郎
三想情郎上下床,手捏锦被细思量
昨日牵被郎帮衬,今日牵被无担当
四想情郎转回身,梦中相会果是真
米箩跌到糠箩来,一场快活一场空
五想情郎仔鸡啼,仔鸡啼得十孤稀
日里孤稀闲人伴,夜里孤稀真孤稀
六想情郎天了光,慌慌忙忙着衣裳
先梳油头后裹脚,三寸金莲出绣房
脚踏地门手叉腰,想郎想得发心焦
七想情郎进厨房,手捏钢刀细思量
钢刀切肉十八片,片片思量我情郎
八想情郎洗衣裳,双脚跪在码头上
抬起头来望情郎,不知情郎在何方
九想情郎晒衣裳,手捏竹篙望四方
竹篙长长十八节,节节相思我情郎
十想情郎病上身,爷娘问我为何因
不为何来不为因,自从郎去到如今
。。。。。
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后人把他制定的太阴历法叫作万年历,把四季轮回的周期叫作“年”,又把春节定为一年之首,因此,过春节就叫作过年。
万年在万年峰观察天时节令的地方,多少年以后,建成了一座寺庙,叫作万年庙。与别处的寺庙相比,万年庙有一特别之处:寺院横额书有“天长地久”四个大字。这浓缩着人间情义的四个字,感念的是始祖万年对人类百世的贡献,祈求的是万年与珍珠的爱情千秋恒在,祝愿的是万年人勤劳、仁爱、拼搏、创造的精神长流不息。
第九章:皇上纳贡
——明太祖朱元璋与万年贡米的传奇故事
据历史记载万年贡米源于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曾形容香稻“上风吹之,五里闻香”。
相传,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皇帝南巡,途中梦见江南有“千斤冬瓜、寸长大米”,便差人到南方查访。当差人查访至江西万年县(古时称明置县)荷桥、尤港一带时,果然在野生稻谷中发现有“三寸粒”稻米,而且米质非同一般,便速回朝呈报皇帝。皇帝听后大喜,当即传旨江西荷桥、尤港“代代耕食、岁岁纳贡”。万年贡米由此得名。元末期间,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为了争夺天下,与劲敌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决。此间,朱元璋与万年贡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美梦
相传朱元璋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恶战,从水里打到了岸上,又从岸上打到了水中,一打打了三六一十八年。有一天,朱元璋中了埋伏,丢盔弃甲大败逃到了万年荷桥。
当时,万年一带连年大旱,农田里颗粒无收,人困马乏的朱元璋进村后,看到满目荒凉,就进了村后的雷公庙,自己找了块门板歇息。朱元璋没睡多久,就听见两个自称米谷神仙的一男一女跪在他面前哭,哭诉自己为了帮老百姓育种,整整挖了三百六十五天都没挖到水源,今天紫微星到此,特来恳求,万望看到四方百姓的面上,帮他们一把,说完人影一闪,出了庙门。
朱元璋觉得奇怪,就悄悄的爬出来跟在他们背后,这时少年摇身一变,变成了两棵稻苗儿在月色中随风轻轻摇动,不一会就一节一节地长高了,还结出了十几颗黄澄澄的谷子。朱元璋大喜,急忙返身进庙,想拿一只香炉去装谷子,谁知忙中出错,他拿的是一块落魄秀才遗落在庙里的大砚台。
朱元璋捋完谷子后,天色大亮,突然听到村里传来哭声,原来就是那一男一女年轻人死去了,他们从去年至今,每天都在荷桥坞里凿泉眼,活活累死了,朱元璋听后想起了昨晚上的情景,忙向众人请教找水的方法,这时,一位老人上前来说“要想挖通泉眼,除非请动雷公庙里的雷公神”朱元璋立即返身回庙,请雷公神发善心救救苦难中的荷桥百姓。
野禾、芒谷二人的苦心,雷公神早已知晓,也很感动,只是担心违犯天条而不敢救助。现在见真龙天子来请,二话不说,纵身一跃踩上云头升到半空中,右手一劈,一生炸雷响过之后,泉眼顿时大开。老百姓也去忙着防水耕田,朱元璋拿米谷神仙留下来的谷种。这谷种恰恰放在雷公神像的脚下,雷公神打开泉眼后,身上还沾了不少泉水,这泉水一滴滴的滴在砚台里,把满满一砚台谷种全染黑了,少许墨迹还渗进了米粒。后来,荷桥贡米的米尖上都有一条线型小黑点,这就是我们区分真假贡米的标志。
二.“艳遇”
浩瀚鄱阳湖八百里,天连水,水连天。经过几十天的激战后,朱元璋深感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曰:“落此地步,除非天助我也。”一连数日,他们饥寒交迫,沐雨栉风盲目地漂流着退避着,终于靠近一块半岛陆地。相传一天激战后,朱元璋身中数箭,伤势很重,加上饥饧辘辘,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鄱阳湖畔的万年县裴梅乡一位叫李姑的青年女子发现,好心的李姑把他藏在一个山洞中,请来郎中,每天给他抽箭治毒,敷药,喂茶,并为朱元璋煮了一碗又一碗贡米稀饭。
“你是谁。。。。。。。这么好吃的稀饭,哪里来的……”当昏睡十天十夜的朱元璋睁开眼睛望了望为他喂稀饭的美丽村姑李姑时,感激地问道。
李姑:“将士,这是我们的万年贡米做的稀饭,好吃吗?”
朱元璋听后高兴地说:“万年贡米太好吃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味道。”
李姑望了望气度不凡的朱元璋,她含情脉脉地说:“将士,你要是喜欢的话,我以后天天为你煮万年贡米。。。。。。。”
朱元璋虽然当时有了妻子,但当时那个年代,一妻多妾不在话下,他意味深长地:“李姑,等我将来夺了天下,一定要来接你……”
据说,那个叫李姑的村姑若不是后来病死,差一点被封为皇后——这个故事是有来由的,如今村姑所葬地方地名为“娘娘岭”。
三.征粮
朱元璋伤愈后归心似箭重返部队。然而经过与陈友谅几十天的激战对峙后,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这便是缺粮。朱元璋也因此事伤透了脑筋,于是他问高参刘伯温:“如此决战下去,对方能维持多久,先生有何看法?”
刘伯温说:“陈友谅人多粮少,一定无法维持太久,我军雄踞南湖咀又断了他的后路,等他粮尽力疲进退两难,腹背受敌之日就会不攻自破。”
朱元璋:“先生也是要打持久战,但我军近来粮草也不多了,那又该如何是好?”刘伯温笑道:“已为主公打探清楚,离此处百里远有万年贡米,已蓄积上万担稻粮。今夜,可速派战将去征借,切不能让陈友谅捷足先登。”
朱元璋心中大喜,立马派兵前去万年征粮。
当征粮队伍来到万年县荷桥村时,一位叫黄万年的老农听说是朱元璋派人来征粮的,一下将500担万年贡米捐献了出来。由于黄万年带头,其他粮农纷纷解囊相助,一下子贡献了几十万担贡米。
当征粮队伍挑着一担担万年贡米来到朱元璋眼前时,朱元璋大喜之后又产生一种忧虑。大家都欢天喜地,唯见朱元璋心事重重,于是有人问道:“大王,万年老表送我们这么多贡米,为何还不高兴?”
朱元璋说:“万年老表对我们太好了,我不知今后如何报答他们才好。”
军师刘伯温说:“大王,等夺了天下,你再报答他们不晚。”朱元璋感叹地:“天助我也,天助我也,有万年贡米作保证,何愁军心不稳,何愁敌贼不灭。”为此朱元璋还在鄱阳湖畔为几位万年来的献粮大户立了碑。
四.回报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即位,万人簇拥,呼吁万岁,登上了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没过几年,恰逢江西水旱接踵,灾害不断,老百姓挣扎在饥寒交迫中。此时,万年荷桥村粮农想起了如今当上皇帝的朱元璋。于是荷桥村选了几年有胆有识的人去找朱元璋。三个村民水陆并进,日夜兼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南京,他们冒死来到皇宫前打钟撞鼓,钟鼓惊动了皇帝,朱元璋问道:“何人大胆惊驾?”太监听了回报:“三个江西来的百姓,说是当年送过万年贡米给大王,口口声声要求见驾。”朱元璋一听,忽然想起当年鄱阳湖决战时到处找不到粮,唯有万年粮农送来了万年贡米,朱元璋立马大手一扬,大礼相迎,当即下旨,拨出大批银饷粮草赈济江西万年灾民,荷桥则永远免收田赋。
早在南北朝时,产于万年裴梅桥山区的晚籼稻“坞源早”是名优特产,明朝初,万年知县为答谢朱元璋建县之恩将万年县出产的“坞源早”稻制成大米进贡皇上。什么是贡米?顾名思议,贡米就是过去上贡朝廷给皇帝吃的大米,献给皇帝的东西。才叫“进贡”。说明白一点,贡米就是朝延指定要的大米,也就是天下独一无二归好的大米。如果不是最好的,皇帝吃了不满意,那就是欺君之罪,不但要取消贡米的资格,还要治罪。而万年贡米,实在是好,不但好看——体长粒大,粒粒丰润饱满,满嘴生香。朱元璋食后高兴地说:“想不到时隔多年,我又吃上了万年贡米,真是太好了。”于是朱元璋传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万年贡米由此名声大振,名扬全国。
明末清初时,州县纳粮送京城,要等万年贡米送到仓后方可封仓,否则粮仓不能封,城门不许关,故也称作“国米”。
是啊,作为“国米”的万年贡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棱,香淳可口。”此号为万年贡米的一些特色,然而非万年贡米之特有。万年贡米自1512年入主明代朝庭,一直奉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
在江西省久负盛名,故而最主要卖点是历史悠久,同时又为朝庭贡品,朝庭用品乃为御品,如此历代为朝庭所深爱的贡米品质怎会等闲。一个“贡”字道出了万年贡米的历史,亦道出了万年贡米作为国米的超群品质,同时又给了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十章:主席赞“米”
——三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万年贡米的故事
万年贡米不仅在遥远的古代成为历代皇帝食用的佳品,而且穿越时空,解放几十年来,仍成为备受几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注和赞美的重要食品。如今国家重大会议及钓鱼台国宾馆宴请外国元首均以万年贡米为主食。
一.毛泽东:“要让全国人民吃上万年贡米”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响过之后,万年贡米便开始声名远播,万年贡米以它味美醇香而走进了国家钓鱼台,走上了中央首长的餐桌。
岁月的记忆之门将我们拉回到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在此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江西庐山召开扩大会议以及八届八中全会。
7月2日中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去了餐厅。毛泽东作为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最杰出最伟大的巨人,他伸出硕长的手臂穿越4000年、5000年的时空和大禹、神农紧紧相握;时间仿佛凝固在一瞬。作为中国现代农业文明的第一位巨人,他转过身来,把另一只手伸向未来,等待有出息有智慧有创造的中国农民。。。。。
毛泽东端起了饭碗,闻了闻散发出特别香味的大米饭,情不自禁地吃了一口,尔后高兴地对周恩来说:“恩来,你吃一吃,这大米可比平时的米饭好吃多了。”
周恩来听毛泽东这样一说,也情不自禁地吃了一口大米饭,同样发出感叹地说:“是啊,主席,这米饭真是不一样,味道太好,口感又这么软。”
毛泽东:“恩来,你知道这大米来自哪里?”
“主席、总理,这是万年贡米。”正当周恩来要向旁边的服务员询问此事时,那个约20来岁的女服务员连忙笑着对毛泽东、周恩来解释道。
毛泽东:“小同志,万年贡米有多少年的历史?”
女服务员:“主席,生产的历史可长着啦,听万年县的同志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吃了这个米后,还曾传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啦!”
周恩来听后,面对毛泽东高兴地:“主席,这下我们又享受到明太祖的口福了。”
毛泽东听后兴致勃勃地品尝了一口万年贡米饭,尔后朗朗大笑道:“是啊,恩来,我们也当一次朱皇帝。”
爽朗的笑声,吃着发出扑鼻清香的万年贡米饭,毛泽东的如同又回到了当年井岗山吃红米饭南瓜汤艰苦又难忘的岁月。毛泽东自言自语地说:“恩来,民以食为天啊!要是将来全国人民都能象我们今天一样吃上万年贡米那该多好哇。”
周恩来也感慨地、憧憬道:“主席,我想,将来总会有这么一天。”。。。。。
岁月如白马过隙,瞬息而过。转眼到了1970年8月,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又在鄱阳湖畔的庐山召开。为了确保中央首长能吃好、住好,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杨尚奎亲自给万年县委领导打了个电话,要求调集一批万年贡米上庐山。
万年贡米又一次要送上庐山的消息在整个万年县传开了,生产贡米的粮农纷纷表示要将最好的贡米送上庐山,老农万洁江动情地说:“这是送给毛主席、周总理的,我们有多少贡米都拿出来。”老农朴实的话语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粮农对党,对毛主席一份真正的崇敬热爱之情。
“尚奎同志,万年贡米日产量多少,产地怎样……”晚饭桌上,毛泽东周恩来不时停下筷子询问同桌的江西省省委书记杨尚奎。
当杨尚奎告诉主席和总理贡米产量受不少客观因素的制约产量还不高时,毛泽东皱了皱眉头说:“万年贡米是远古传下来的独特的贡品,我认为还是要讲科学,要发动群众想方设法多打万年贡米,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吃上万年贡米。”
二.江泽民:“要让稻作文化薪火相传”
岁月悠悠总是情。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在关注万年贡米的发展。时光的窗帘将我们拉到2001年6月一个石榴花开的时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来到他的祖籍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万年县的兄弟县-----婺源。江泽民在此小住时,万年县委县政府带着全县人民的深情厚意,让人带来了万年贡米请总书记品尝。
江泽民兴致勃勃地吃了一碗万年贡米,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句感叹:“万年贡米,真是好米啊。”江泽民还嘱咐在场的上饶市领导:“要加大万年贡米的开发力度,要让万年贡米香遍神州,香遍全球。”
不久,由中组部编写,江泽民同志作序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中国历史25讲《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写到“吊桶环,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几个时段的水稻植硅石资料,还进一步表明人们在已经掌握栽培稻的生产技术后,相当长时期内仍不同程序地继续采集食用野生稻,由开始时人工栽稻比重可能比较微弱外于辅助地位,到二者大约各半,再到栽培稻超过野生稻,以至占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可见,从种植稻谷一驯化形成栽培稻——稻作农业确立——原始农耕社会,这是一个完整的又是很长的发展过程,当已驯化的栽培稻种植成为一个较稳定的社会生产部门,即使仍处于辅助地址也能部分地为人们提供食源,这就标志着稻作农业的确立。”
三.胡锦涛:要让贡米香遍天下
一枝一叶总关情。共和国的几代领导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万年贡米发展的进程。2001年8月30日上午11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南昌大众购物中心一楼调研。在二楼超市,胡锦涛被摆放在此粒长且呈白色的大米吸引住了,胡锦涛面对孟建柱黄智权笑问道:“这是什么米?。”
孟建柱:“总书记,这是万年贡米,是我们江西万年县生产的……”
黄智权:“这个米粒长味道好,古代还是皇上贡品啦。。。。。”
听了孟建柱等有关万年贡米历史情况介绍后,胡锦涛笑着弯腰捧起了一把万年贡米,反复端祥了三、四分钟说道:好哇,你们还有这么好的米啊。万年贡米是先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研究而成的优质大米,我们一定要让其发扬光大,香遍天下。
“代代耕作,岁岁纳贡。”昔日万年贡米作为向皇上进宫的美味佳肴,如今它却走进了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成为中央领导宴请外国元首贵宴的必需品。岁月的风霜能使人变老,然而,万年贡米却超越了时空,焕发了青春,成了国宴桌上最耀眼、最香鼻的佳品。万年贡米成了万年稻作文化的自豪,扬了中国粮农的声威,成为中国稻作文化对世界粮食贡献的象征和缩影。
第十一章“老马识途”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马尼士博士来万年考古的故事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万年大源盆地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五千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这是是美国德沃考古基金会的主任理查德• 马尼士博士在万年考古时得出的结论。万年,这个建县不到五百年的小县城,因为马尼士博士的到来,改写了万年历史,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马尼士博士在这个洞穴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江西万年县位于鄱阳湖畔,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相去不远,境内多洞穴。经历亿万年岁月磨蚀而得以幸存的万年诸多洞穴,以厚重的历史沉淀而惊艳于世。万年仙人洞位于距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呈狭长形,有一种安详、古朴的美。据《万年县志》记载:仙人洞有八奇。这里数里皆石,玲珑窈窕、千姿百态;绝岭处峰峦秀拔、峻壁横披;遇雨则盈山皆壑、瀑布飞流;石山上多古柏高松,苍翠挺立;洞内深处有径尺小塘,塘水清澈,时有小鱼,捉之不见;洞外左侧有小河轻歌曼舞,婉转流淌,春夏水涨又白浪掀撼,类似水国。"这是我国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时期的典型洞穴遗址。"用文化的眼光看事物,文化便无处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省委一名下乡工作干部就用文化的眼光成为发现仙人洞的第一人。当时这位文化人在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这位文化人叫龙俊,万年人民永远不会忘了他的名字。
1962年2月,大源盆地处处春寒料峭,当时的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悄悄地进入仙人洞进行最初的调查。考古人员发现洞口暴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这些迹象表明,这是一处古代洞穴遗址。
当年3月,省里的考古发掘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片),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1964年4月,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前一次相同。因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考古人员将仙人洞认定为单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只有6000~7000年。加上后来"文革"的原因,对仙人洞的发掘就此中断,刚刚苏醒的仙人洞又沉寂无声了。。。。。
理查德• 马尼士博士是美国德沃考古基金会的主任,曾任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科学顾问。马尼士博士1992年来江西,参加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研讨会。在会上,马尼士博士结识了江西考古研究所所长彭适凡先生。作为考古所所长,彭先生对江西的古文化遗址自然了如指掌,正是他于1962年和1964年两次参与仙人洞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千百计的石器、蚌器、骨器和陶器。这些出土文物经测定为8000至10000年的古文化遗存,并证明万年仙人洞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彭所长向马尼士博士详尽介绍了江西古文化遗址,马尼士博士听后对仙人洞尤感兴趣,1991年秋天,马尼士应邀来江西,参加"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老人不了解江西,但知道万年仙人洞。他认为,水稻起源应该是在中国,而且应当在长江以南。老人还说,人类初始是在山洞,然后才走向平原,最早的稻作应到洞穴里找。翌年,这位老人又实地考察了万年仙人洞,并提出对仙人洞重新进行考古发掘。回到美国后,马尼士一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不断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申请,要求与中国合作联合考古,在江西北部地区对稻谷起源问题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1993年8月18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马尼士的申请,并指定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马尼士所代表的基金会一起发掘。1993年秋天马尼士第一次来到万年,钻进了远古时期万年的先人们栖息过的地方——万年仙人洞。
为了探索人工驯化稻的起源,1993年和1995年,中美农业考古队两次对该洞穴和距仙人洞约800米的吊桶环洞进行了考古取样和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1993年、1995年、1999年三次来到万年,对仙人洞与吊桶环进行考古发掘。中方领队是考古界的泰斗严文明,美方领队是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玉米起源地的发现者马尼士博士。科学家们对出土的石器、骨角器、穿孔蚌器、陶片,以及人与动物骨骼碎片进行细研,作出了一个惊世论断:仙人洞、吊桶环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绝对年代是23000年到9000年。
科学,贵在发现。马尼士博士曾在墨西哥发现玉米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标本,从而将人类种植玉米的历史,也将墨西哥的农业历史推进了一万多年前。墨西哥人为感谢这位伟大的发现者,在他们的国会大厦前,至今仍悬挂着这为老大的巨副画像。
马尼士博士在仙人洞实地考察之后,认定仙人洞土层下面一定会有丰富的文化堆积,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不久,马尼士博士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提交了《关于要求对仙人洞进行考古发掘的申请》。1993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马尼士博士的申请,并指定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以及万年县博物馆一起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仙人洞进行考古发掘。
马尼士博士是迄今为止在万年的土地上呆得时间最长的美国人之一。他是万年人民的好朋友,1993年首次在万年仙人洞进行考古发掘时,老人已有75岁的高龄。这位在国际考古界享有盛誉的顶尖级科学家,是位十分平易随和的长者。住招待所,档次高低,房间大小皆不在意,唯一关心的就是有无坐式马桶——他笑着拍着他硕大的肚皮说:“这里搁着一只近80年的陶罐,没法子蹲下去”。有一回由于节省经费没有住带有抽水马桶的房间,只好给他买了只马桶座架,这位老大拿着座架连着说了三声“OK”,脸上显露出孩童般的灿烂。上下班十多公里的路程,七八条汉子挤在一辆吉普车里,老人也总是一路快活,嘴里不停地哼着美国西部民歌。饮食也随便,早晨一只鸡蛋,几片薄饼,一杯牛奶或豆浆或一碗稀饭,仅此而已。中午基本不吃,也无午休习惯;晚上丰富些,却也绝无七大盘八大碗的阔气和奢侈。老大最喜欢吃的是油炸马铃薯片,一端上桌就急忙往自己碗里扒拉,嫌筷子不灵便,干脆用手指头去抓,毫无顾及,十足的老顽童。老人是自觉的自然保护主义者,对人类吞食自己的朋友——野鸭、青蛙、麻雀等行为很不理解,更不以为然。每当在餐桌上见到此类“菜肴”,口中便“Ok,Ok ”不停,而且绝对地不下筷子。啤酒则是不能断的,几近饮料茶水,晚上也喝,服务员每日早上都会从其卧室内清理出几个啤酒瓶子。牌子不讲究、“青岛”、“蓝带”可以饮,“惠泉”也行。毫无“品牌”意识,“精品”意识。
然而,老人一上了挖掘工地,进了考古现场,则换了另一种态度。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刮风也好,下雨也罢,老人几乎寸步不离现场。挖挖掘掘,指指点点,一刻不停,脸上凝结的是霜雪般的严厉和冷酷,有时还会用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的高才生翻译也听不懂的美国话骂人,骂他的研究生和助手,也骂中方的同行。老人最烦的是工作时间被人打搅。仙人洞吊桶环是世界著名国际顶尖级的古文化遗址,除中外学者之外,闻名而来的各级领导也经常络绎不绝。学术交流,科学探讨自当别论,老人可以从工地上一直说到卧室里去,而对那些不痛不痒的关心和问候,老人脸上则常呈愠色,且又常现一种莫名的无奈。
马尼士博士也有高兴的时候,比如在堆积层中发现了一块木炭,一块骨器,一枚骨针,一只螺壳,一棵水稻植硅石……老人是性情中人,喜怒皆形于色,此刻的他一定是满面红光,兴奋不已,他会激动地和民工拥抱,用美元折叠成飞机,出其不意地将其“降落”在他们面前,以表示对他们劳动的肯定和奖赏。
马尼士博士身边带着两名美国学生,一位名叫杰夫卡纳,他是美国安德沃考古研究基金会发掘组组长,兼任中美合作江西地区稻作起源研究队美方发掘组长,是位1米80好几的高大汉子;另一位名叫鲍夫,他有一个很好听的中国名字——安龙哲。鲍夫曾在我国台湾留学两年,当时仍系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汉语十分流利,发音吐字都非常标准,天山南北,长城内外,长江上下,中国的事儿无处不知无所不晓,典型的中国通。两位年青人,身材高大魁梧的杰夫卡纳不苟言笑,勤奋而厚道;鲍夫——安龙哲则显得话多,头脑活络。有一次二人先后从江西水泥厂乘坐黄包车至万年宾馆用餐,杰夫卡纳花了一美元,而鲍夫则花了一元人民币。晚上,杰夫一人或在房间里整理挖掘日记,或看书,或陪马尼士博士说话。鲍夫则偷偷跑出去玩,宾馆院门楼门紧锁也能出得去进得来,弄得服务员老找马老告状。相比之下,马尼士博士更喜欢更信任杰夫卡纳,重要的事情都交给杰夫卡纳去做,重要的东西都交给杰夫卡纳保管。当时,杰夫卡纳正在同一位德国姑娘热恋着,饭桌上,他经常把女朋友的近照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此时的马尼士博士如一位慈祥的父亲,目光跟随传递的照片移动,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1993年的金秋季节,马尼士博士来万年,身边还带着一位助手简利比。他是中美合作江西地区稻作起源研究队实验室主任,兼美方行政负责人,初来时不到60岁,马尼士博士称她为吉尼。她既是老人的助手,更是老人的红颜知己,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照顾着老人的饮食起居。吉尼身材娇小,面容端庄周正,年青时一定是美得不得了的女子。她从工地上下来,不论多累总是把自己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晚餐前,即便是一席便餐,她也不会忘记化个淡妆:抹一点胭脂,涂一点口红,描一描眉毛,而且绝对地傍着马尼士博士而坐,颇有点小鸟依人的味儿。眼睛里充溢着对马尼士博士的敬爱。马尼士博士的翻译赵先生曾大方地告诉大家,马尼士博士飞往中国的时候,每次,他的夫人都会到机场送行,每次都会热烈地和简利比拥抱,并握着吉尼的手把自己的丈夫——马尼士博士托付给她。这也许是一中豁达,一种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生活方式。
唉!美国人,美国老人,就是这等的浪漫。
在这些日子,马尼士博士率大队人马开赴万年仙人洞现场,试着揭开水稻起源的神秘面纱。这是江西首次搞中外合作考古,考古阵容非常强大。考古人员抵达万年仙人洞后,开始清除早年的填土。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考古队员还在吊桶环遗址开探方18个,挖掘面积18平方米,发掘深度平均1.10米,除了出土一些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外,还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兽骨。翌年夏天,从北京大学传来好消息,通过孢粉分析,发现了栽培稻标本;美方传来消息,通过植硅石检验,也发现了稻谷标本。中美考古学家踏进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考古,3年的辛勤探索终于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1.2万年到7000年之间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
在位于大源盆地的仙人洞和吊桶环古人类遗址中,理查德• 马尼士博士发掘出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类栽培稻植硅石,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了5000—— 7000年,万年也无可辩驳地成为了迄今为此所知最早的世界稻作起源地。环视大源盆地优美的山水,世界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是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万年仙人洞位于县域东部的大源盆地,呈“人”字形,面积约200余平方米。由于洞内冬暖夏凉,一直是附近村民理想的纳凉场所。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来到这里,挖掘出大量石器、骨角器、穿孔蚌器及新石期早期的陶片。科学家们复原了一只直口圆底的条纹陶罐,经C14测定,距今竟有17000年之久。熟悉制陶历史的人们知晓,此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陶器,为中国广西桂林庙岩遗址出土的素面陶、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尔穆河地区符米、乌斯季洛夫卡三号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等,它们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2000年至16500年左右。而万年出土的这只陶器,比它们的制作年代都要早。这只陶罐后来当之无愧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陈列于第一馆第一展,万年也被科学家认定为世界陶器起源地。
吊桶环距仙人洞仅800余米,为万年挣得了又一个世界第一。中美考古专家当年发掘仙人洞时,也对吊桶环进行了发掘。在这里的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栽培稻植硅石和孢粉。之后,他们把采集的标本带到多家不同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早在12000年至14000年前,居住在万年大源盆地的原始先民,就已经将野生稻驯化为人工栽培稻。史书上原载的浙江河姆渡稻作遗存,距今5000年至7000年,比万年的发现要晚5000年至7000年!万年,这个鄱阳湖畔的鱼米之乡,这个贡米原产地,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农业小县,竟然平地春雷,爆出了惊天之秘:在仙人洞和吊桶环,发现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认为:
首先,确凿无误地证实仙人洞和吊桶环洞有着从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上下两层地层堆积,据大量碳十四测定数据表明,上层大约距今9000——14000年;下层大约距今15000——20000年。这种完整的地层堆积,在华南地区已发现的诸多洞穴遗址中都是罕见的,这就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以及新石器革命是在何种环境、何种状态下发生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在学术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两次出土人工遗物相当丰富,这在华南诸多洞穴中也是出土物最多的。据初步统计,石器474件(片)、骨器248件、穿孔蚌器19件、原始陶片297块和20 多块(片)人骨标本以及数以万块兽骨残片。有的骨器或骨管上刻有一道道划痕,这是中国目前所见较早的记事或表数的刻划痕。原始陶片,夹粗砂,胎厚,火候低,陶胎多用泥片分块贴拍,也有近底部采用泥条筑法成型。器型主要为直口筒腹圜底罐形器,器表多为错乱甚或迭压着粗绳纹或条纹,也发现有草搓擦的错乱条纹,有的器内壁也饰有横向纹饰。这些陶片最早的年代可能到12000 年左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陶片之一,这无疑对于研究陶器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两洞穴采集标本的孢粉和植硅石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两处遗存都有野生稻和人工稻的线索,尤其吊桶环的下层大量存在野生稻,上层的野生稻虽占多数,但发现有人工载培稻的扇形体,这就为探索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也昭示了赣鄱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马尼士博士最后拍板: 万年大源盆地仙人洞、吊桶环的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制造陶器了,他们无愧是世界文明的始祖。
感谢马尼士博士的评价,感谢1993年中美考古专家的那次发掘。他们把采到的孢粉和植硅石标本带到多家不同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研究。美方以密苏里大学赵志军博士为首的专家,对40个用来作植硅石分析的样品进行了反复检测分析,以北京大学地质系王宪增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则进行孢粉分析。中美两方分头行动,最后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大源盆地人工栽培稻出现的时间,应在距今12000--14000年左右。
这个结论告诉人们,早在12000年——14000年前,居住在万年大源盆地的原始先民,就已经将野生稻驯化为人工栽培稻。由此,科学家郑重宣告: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是人类最早驯化稻谷之地!万年,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之一!
是的,崇尚科学的万年人,只说自己是之一。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这里更早的栽培稻。史书上原载的浙江河姆渡稻作遗存,是距今5000——7000年,比万年发现的要晚5000——7000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也发现了栽培稻,其年代与万年大致相同,可惜六粒稻谷只有一粒是栽培稻,要作为栽培稻源地之证,尚显不力。
作为世界著名农业考古学家,老布什总统农业顾问美国的马尼士博士对万年贡米情有独钟,他说万年是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培育出来的贡米自然比其它地方生产的大米高出许多。马尼士博士不但自己喜欢吃,还经常地把万年贡主推荐介绍给别人,他儿子来看他,第一顿吃的就是贡米饭。
万年的这一发现,改写了过去关于世界稻作的历史。用赵志军博士的话来说,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关于中国农业文明以及农业起源的空白,而且连接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纽带,从而揭开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人类的新篇章。
由此,科学家郑重宣告:万年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之一!这一发现,曾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值得一提的是,万年县现在还有一种延续了古老基因的水稻,这种水稻长了长长的芒,生长期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移植到万年之外则会发生变异。经测定,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丰富的维生素B和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用其做饭质软不腻,味道浓香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有中外考古学家五次前来发掘,其考古成果被评为1995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历史在悄然逝去的同时,又化为一种神奇的有灵性的细节遗落在某个角落而保存。原始先民在仙人洞遗留下的万余年的水稻栽培痕迹,就是万年文化的个性和宝贵的财富,万年人认识到了这点,他们正在为保护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1985年,万年县人民政府将仙人洞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县政府下令,再次明确仙人洞保护范围和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并报省人民政府。目前,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1995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江西省风景名胜区。
关于仙人洞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万年人对仙人洞遗址极有感情,对仙人洞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也费尽了心思。他说,应将遗址建成一个体现原始稻作文化的主题公园,在周边移植野生稻,再现原始先民的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活,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史前先人是怎样劳作、怎样捕猎的。这个主题公园的打造,也正好可以填补从景德镇到南昌之间文化旅游的空白。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编制的规划恰好与陈文华的思路相吻合,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保护和展示,将分前、中、后三期进行。前期为2003年至2006年,主要对遗址本身进行修复,并兴建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展示馆,实现遗址复原和文物图片展示。中期为2007年至2010年,主要是整治遗址周边环境,移植野生稻,建立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和博览园。后期为2011年至2017年,建成一个以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为中心,具有原始风味的文化遗址公园。
如今,在仙人洞,我们从仙人洞泥塑中可以再现先民当年的渔猎生活。仙人洞旁边,是风光秀丽的村庄,曾经是先民驯化野生稻的地方,如今依然是良田万顷。万年,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因为稻作起源地的品牌,让万年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走近了万年!
对此,我们不禁对美国的马尼士博士的重大发现感慨万千。。。。。。
第十二章:稻花香里
——中共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情系三农事迹剪影
陈荣高系现任中共江西省万年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十分热爱脚下的这块红土地,他立志要将自已的一切力量和智慧献给鄱阳湖畔这块希望的田野,献给万年这片多情的稻花香里。
一.品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宋代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词。作为是从上饶市调来万年县任职的陈荣高,不知多少次读过这首词。如今读着它,亲切闲适而愉快的心情让他油然而生。
陈荣高深知:在此期间,词人辛弃疾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描写这一带风景。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可以说是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其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佳句,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的情怀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词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陈荣高其实是个文人,他说从词人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作为是上饶市最有文采的县级领导干部之一的陈荣高,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二. 履新
2006冬,组织上将陈荣高被组织从上饶市政法委副书记的位置上调往万年县担任县委书记。之前,他也曾经多次到过万年,但他深知对万年的了解还是不多,只是局限在万年有“生猪、珍珠、贡米”三大品牌。履新万年的第一站,陈荣高没去办公室,径自去了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和发源地——仙人洞。因为他认识到重大的科研价值,决定了仙人洞、吊桶环从一露面,就是江西乃至中国的骄傲,是全世界和整个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想到这一点,作为一位新的万年人,陈荣高的心中就被一种自豪充满。他深深认识到,万年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缩影,万年,就是农业的起源起之地,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脚踏万年这片古老厚重多情的土地,陈荣高深深感叹:生活在万年何其有幸。当古人类普遍还在茹毛饮血、采集野果时,万年人最早享用了自己亲手栽种出来的水稻的美味。今天,当全球生态恶化、饥荒还在袭击人类时,万年人拥有着一方水土的肥美与贡米的醇香。这生活,是万年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这环境,是万年人珍爱生态,不断改造自然带来的硕果。
陈荣高的心完全被万年躲在深闺里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震憾了!他难于置信,在万年大源盆地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竟然出土了17000前的手工陶罐碎片,出土了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的植硅石。也就是说,早在一万年以前,万年的先人就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万年称之为万年真是当之无愧!先前,人们还一直认为,稻作的起源在浙江的河姆渡(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现在陈荣高才知道,真正的稻花香的源头、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在他任职的万年,就在万年县大源盆地!也许仍然是上帝的安排,在距离仙人洞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的裴梅镇荷桥村,这里的村民一直延续种植着先人留下的称之为“芒谷”的古老稻种。芒谷播种以后,长出的禾苗村民们至今还是延用先人的叫法——“野禾”。在明朝的时候,这种稻米被朱元璋钦定为“代代耕种、岁岁纳贡”的贡品,从此,这种长在山野里不起眼的水稻身价百倍,且还多了一个尊贵、显耀的新名字——“万年贡米”。
其实,“万年贡米”获帝王青睐,并非偶然,实在是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从荷桥村出发,向东,沿着山脚小路蜿蜒而行。路边水沟里的山泉水潺潺流淌,清澈而又柔软。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捧一掬山泉漱口、洗脸,就能切身地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滋味了。
峰回路转,路随山行。走过大约三四华里窄窄的田埂小道,陈荣高便到了“万年贡米”的核心栽培区。这是非常典型的山间盆地,四周是山,山脚下狭长而平坦的地方就是层层的稻田。晴天的时候,这里的最长日照时间不会超过五个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阴凉的深山沟,成了“万年贡米”生长的“深闺”。
从农友们话中,陈荣高获知:“万年贡米”的生长周期特别长。春季播种,冬季收获,如同一个女子的十月怀胎。播种以后,除了间或为它除草之外,不需要进行任何的田间管理。山上的动植物腐质经雨水的冲刷,流入田间,为贡米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经年不绝的山泉水为稻田提供了清洁环保的灌溉。因此,“万年贡米”是获四季日月之精华、得四季山水之营养,绝对称得上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这是一种带有几份野性的水稻。在没有任何人工增肥的条件下,它兀自疯长,成熟的稻秆高可达一米八以上;稻谷外表金黄,每一粒稻谷的谷尖上都长有一根坚硬的长长的芒,故当地民间又有“一粒稻子三寸长”的说法。这长长的谷芒其实是它的防身武器,野猪不敢侵害它,鸟雀不敢啄食它。它就这样,人放天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长着。脱壳后的米粒质白如玉、散发着一种淡淡的稻花香。有关部门曾对“万年贡米”成分进行过科学检测,发现它除了具有一般大米所具有的营养之外,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当地的村民说得更加传神:如果用这种米磨成米粉、熬成米糊给小孩子吃,小孩子很少生病;给老人吃,可以延年益寿。这种米能不能提高免疫力、能不能防病,陈荣高不得而知。但这个村的老人们一个个精神矍铄,他到是亲眼见到,至于是不是“万年贡米”的功劳,陈荣高不敢妄加评论。听乡亲们说,这种米还有一点让人不可思议之处,就是在炎热的天气,用这种米做成的饭放在外面几天都不会变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也不会相信的。
在世界稻作起源地,仍然生存着具有古老基因和野稻习性的稻种,这到底是大自然的巧合还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陈荣高了解到:对于上天赐予的这样一种难得的独特的宝贵资源,聪明的万年人民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2006年以前,万年以“贡米”为品牌进行大米加工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多达五六十家。由于缺乏科学引导,这些企业生产的“贡米”没有统一的品牌,在市场上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由于缺少生产、制作规范,“贡米”的栽培和加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万年贡米”的质量没有保证;由于没有行业约束,他们各自为战,各买各货,各定各价,在同行之间形成了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全县全年的“贡米”销售收入还达不到一个亿。
面对先人的馈赠,“传承稻作文化,打响特色万年”的思潮在陈荣高心中激扬。
陈荣高由此产生一种自豪和责任: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世界稻作起源地,这一响当当的牌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名片,是上苍对万年的厚爱。但我们不能身在宝山不识宝,我们有义务将万年贡米这个经念得更好。
陈荣高认为,对企业来说,品牌是市场竞争制胜的金钥匙;对城市来说,品牌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帜。巴黎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斯德哥尔摩的“梦幻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个性。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可以说,经营一座城市,最终必须经营其城市品牌。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纷纷将城市的经济开放、市政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发展、环境改造和建立城市品牌联系在一起。如果一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象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这座城市,继续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如果这一品牌资源利用好了,对万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带动作用。从那时起,陈荣高就开始做起了香香的稻作梦。
三:织梦
陈荣高深深认识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让美梦成真,就要有一个长远的、中期的和近期的规划和目标,也就是要用未来引领今天、用未来谋划今天。结合我们时代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引领今天,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创造未来。
为此,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陈荣高提出了“弘扬稻作文化、打造特色万年”的工作思路,并提炼归纳了稻作文化的“五种精神”: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的和谐精神,以此来搅动大家的思想,促进大家对稻作文化品牌的共同认知感,为万年县以稻为媒、借稻扬名、以名聚力、借名兴县打下思想基础。
为此,陈荣高又一次来到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视察贡米原产地作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在与村干部和乡亲们的又一次座谈中,陈荣高仔细询问了贡米的生长习性、产量和市场销售等情况,当得知贡米价格卖得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时非常高兴。 陈荣高指出,较好的市场价格体现了万年贡米的独有价值,由于以前野生动物破坏和价格因素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得传统贡米种植面积锐减,现在我们要切实保护好贡米原产地,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贡米产量,做响品牌,使贡米产业成为富民新产业。
陈荣高同时对乡村稻作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发动县乡村三级干部要坚持用市场的理念破解发展的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促粮农收入的提高。这样不但建立起了城镇三农工作管理长效机制,而且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陈荣高通过“问计于专家、问计于行家、问计于乡友、问计于群众”,集思广益,提出了“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的发展思路、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并挖掘归纳了稻作文化的“三大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流通文明)和“四个第一”(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以此来振奋大家的精神,促进大家对稻作文化品牌的共同自豪感,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家参与到以稻为媒、借稻扬名、以名聚力、借名兴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一年多的宣传、教育、灌输,稻作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了全县人民的共识,在海内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陈荣高意识到:稻作文化迫切地需要一个载体,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文化,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只有将这一品牌文化与促进万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稻为媒、借稻扬名、以名聚力、借名兴县。否则,那只能是空谈误县!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实践,陈荣高的稻作梦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了。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2007年,陈荣高发动裴梅镇荷桥村、龙港村等核心栽培区进行了“万年贡米”原产地保护申请,并制定了“万年贡米”的栽培、生产标准,统一了产品名称,目前共有万年贡品牌8个系列大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确保了“万年贡米”的质量;他让有关部门在网上面向全国开展了“万年贡米”广告词征集活动,在稻作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原产地核心区贡米拍卖活动(一公斤拍出了1.38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广告宣传,唱响了“万年贡米”品牌;他整合了各方资源,组建了万年贡米集团,推进了江南米业市场建设,电子商务进入安装阶段,期货市场建设正积极申报国家发改委立项。经过近一年的运作,万年贡米集团跻身为全省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其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3.5亿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万年贡米系列产品顺利地进入北京、上海、深圳、南昌等城市的各大超市,成为了普通市民们餐桌上的美味食品。他还常用“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的发展思路、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并挖掘归纳了稻作文化的“三大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流通文明)和“四个第一”(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的理念,以此来振奋大家的精神,促进大家对稻作文化品牌的共同自豪感,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家参与到以稻为媒、借稻扬名、以名聚力、借名兴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一年多的宣传、教育、灌输,稻作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了全县人民的共识,在海内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08年,陈荣高集中全县人民的智慧,经过专家的论证,提出了投资418亿元,利用十年的时间“打造国际稻米城”的宏伟构想。主要内容就是把国际稻米核心城建成人气中心、物流中心、信息流中心、资金流中心、文化中心(包括展示)、饮食中心和旅游中心,实现万年稻源甲天下、万年稻产甲天下、万年稻商甲天下、万年稻窗甲天下、万年稻学甲天下、万年稻香甲天下。万年国际稻米城建成后,使全世界的米在万年买得到、全世界的米食品在万年吃得到、全世界的米加工在万年看得到。切实把万年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作为一个项目来推进、作为一个品牌来唱响。
这一构想的提出,也有不知情的人提出疑问:万年是吃饭财政,那里拿得出这么多钱来投入?也有人在网上说他“你这个县委书记吹牛、放卫星。”对此,陈荣高并不生气,他认为之所以有人不相信,主要还是我们宣传不到位、不清楚的缘故。第一,他们没有搞清楚“国际稻米城”的建设年限,第二,他们没有搞清楚这418亿元是怎么分解的,第三他们没有搞清楚建设“国际稻米城”仅凭万年本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要通过我们大家跑部、跑厅、跑市场去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得到项目的支持、得到市场的支持。。。。。
通过进一步的全方位的宣传,加上全县上下近一年的齐心努力,结果是让人欣喜和振奋的。如今,“国际稻米城”建设项目已经得到了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陈荣高坚信,只要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际稻米城”一定会建成,也一定能够建好。
近年来,万年人想把稻作文化作为万年的一张名片打出去,为了诠释稻作文化的内涵,为市民和文化名流提了一大堆建议,县委书记陈荣高领着班子成员议了好几回,后来,这么四句话就印到了当年万年县的明信片上,这便是陈荣高提出的:“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
四:丰收
天道酬勒,丰收的大地忘不了陈荣高的奉献。2009年1月17日,“‘好想你’CCTV2008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演播大厅举行,现场揭晓了全国10大三农人物及若干单项奖和提名奖获奖者名单。经过100多位权威专家的两轮甄选,江西省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与江苏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农民工中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北京丰台区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宋志永等唐山13农民兄弟,2008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刘春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湖南阳光孤儿院院长杨绍军,山东临沂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运生,湖北南漳县种粮大户刘文豹当选为“CCTV2008年度三农人物”。从2008年11月17日开始截止到目前,CCTV2008年度三农人物组委会共举办了5场面对面推介活动,三农人物热门候选人陈荣高等分别走进了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江苏华西村、四川绵阳,20位三农人物候选人与高校学子、基层群众、企业界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陈荣高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很多人都被这5场晚会感动着、激励着。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颁奖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近几年,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是社会各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和推动的结果,是社会各级部门和亿万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果。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三农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优秀人物,今天受到表彰的各位同志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事迹感人,业绩突出,精神可嘉,催人奋进,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做事是我的职责”,贴心书记陈荣高在表彰大会上这样真诚地告诉央视记者。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万年县将致力于“国际稻米城”的建设,我陈荣高及万年人民竭诚地期盼社会各界继续付出关怀之心、伸出援助之手。我憧憬着“国际稻米城”建成的那一天:全世界的米在万年买得到、全世界的米食品在万年吃得到、全世界的米加工在万年看得到。到那时,万年将处处飘荡着稻香的气息。不管我将来身在何处,我都会默默地期盼、衷心的祝愿我的稻乡万年万年稻香!”“人生苦短。在短暂的人生里,谁都希望活出一丝精彩,谁都希望干出一番事业,谁都希望留下一点痕迹。因此,我觉得,人的一生要敢于梦想,善于梦想,我愿尽万分的努力去实现我稻花香里的梦想,真正感受一下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寄放在稻花香里的那种豪情和浪漫。这样,才无愧于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这便是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博客上的心灵表白。
第十三章:千重稻浪
——万年县委县政府干部拜见“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侧记
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节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袁隆平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先后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的感人事迹已拍成故事片《袁隆平》。
2008年国庆前夕,正是丹桂飘香丰收在望的时节,江西省万年县委副书记张晓洪、县文广局长胡宏照一行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带着全县人民的嘱托,专程来到位于长沙市的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该县传承稻作文化、打造中国国际稻米城事宜向袁隆平院士寻求支持与合作。
“袁主任,我们是江西万年县的……”一进门,张晓洪便自我介绍道。
“嗬,是万年的同志,我是德安人,我们是老表……”袁隆平一番亲切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张晓洪一行人的心理距离。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但长期的田间劳作让袁隆平依旧身体硬朗、精神抖擞。
张晓洪把一束万年贡米的稻穗送到袁隆平的面前,袁隆平郑重地接过稻穗和种籽高兴地说:“你们的万年贡米我早听说了,我在研究杂交水稻时,还受过不少万年贡米的启发啦!请你说说你们是如何做好万年稻作文化这篇文章的?”
张晓洪:“袁主任,我们万年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定居劳作、繁衍生息。经中美农业联合考古队多次发掘和采样研究,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原产于该县裴梅镇荷桥山区的万年贡米,吸取四季清泉,根植水土特异,营养丰富,颗粒大,体细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晶莹透明,誉盖五谷之首。经测定,万年贡米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丰富的维他命B族和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堪称米中珍品。早在南北朝时,朝廷律定万年贡米“代代耕食,岁岁纳贡”,为贡奉朝廷之珍品。”.。。。。。。
张晓洪还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向袁隆平介绍了万年县如何传承稻作文化,打造中国国际稻米城的做法。
袁隆平听到这里,连忙接过话茬:“我在报上知道你们的一些情况。我知道前些年,经中美农业联合考古队多次发掘和采样研究,在你们万年县境内的太源仙人洞吊桶环发现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袁院士认真听取了万年县县情和悠久的稻作文化及该县就传承稻作文化、建设国际稻米城的思路与做法,对万年县这一世界稻作起源地表示敬意,对该县建设国际稻米城和借稻扬名、以名托县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还认真查看了万年贡米的稻穗、稻种和相关资料,对万年贡米的优良品质产生极大兴趣,称“万年贡米品质好,要提高产量。”
张晓洪:“想不到袁主任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
“只要是水稻方面的事,袁主任都十分关注。”陪同前往的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柴立元介绍道。
袁隆平面对万年县张晓洪一行的提问,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就河姆渡文化尤其是万年稻作文化、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等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在场人热烈的掌声。
说起自己穷毕生心血研究的杂交水稻,袁隆平更是兴奋不已。他说,我国现有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5亿多亩,平均亩产达到480公斤,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从1996年开始研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先后提高到700公斤、800公斤,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期超级稻的研究,亩产可以达到900公斤,这一目标不久就可能会实现。杂交水稻不仅让我国自己解决了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帮助,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理论上讲,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1500公斤,他将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袁隆平还对粮食安全问题与张晓洪一行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要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的底线是必须坚持的,绝不能突破。其次是国家要给农民以更多、更好的政策,改进农业补助方式,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有就是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依靠科技促进粮食生产。我们相信,中国完全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不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上千次的试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把科研看得比家庭、甚至比生命还重,几十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患上了习惯性肠胃炎,体重下降10多公斤。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但他毫不在乎地说:“只要杂交稻能够培育成功,就是豁出性命,也心甘情愿!”
张晓洪:“非常感激袁主任对人类粮食生产的贡献,感谢袁主任对我们万年稻作文化的关心。请问袁主任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想让你担当我们打造稻作文化的顾问,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袁隆平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对海南岛一往情深。为此,袁隆平笑道:“这个顾问我当定了,我想将万年贡米的稻穗保存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物馆,供展示与研究,并将稻种送往海南进行培育。”
张晓洪:“那太感激袁主任了,请问袁主任对我们有什么希望?”
袁隆平:“晓洪同志,我希望你们万年县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稻作文化的宣传,多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考古研究使万年县稻作文化传承天下,择日我将来你们万年实地考察。”
张晓洪:“袁主任,在当代中国农村,“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可经说是家喻户晓了,全国农民常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这么忙,还这样关注我们,我们真不知如何感激你才好?”
袁隆平“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这没有什么,接见你们也是我份内的工作”。
袁隆平还告诉张晓洪,隆平高科已经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种子的技术合作,并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上千名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使杂交水稻种子逐渐遍布全世界。近日他将出席隆平高科成立十周年庆典时表示,他还有两个心愿要实现:一是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攻关目标,即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二是要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从现有的3000多万亩扩大到2亿亩以上,争取多养活1亿人口。最后袁隆平感慨万千地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吃饭是个大问题,吃好饭更是大问题,我们会时时关注你们的,和你们共谋万年稻作文化发展大计。”
大道归大真。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可以预期,大胸怀、大境界的袁隆平,真正的顶点在未来。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田野旁边的公路上握手道别时,袁隆平透过重重稻浪向车上的张晓洪、胡宏照一行挥动右手,那挥手之间凝聚着“杂交水稻之父”对万年县稻作文化的几多深情和厚望……
第十四章:“摇篮”之恋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万年县文物局长王炳万精心研究万年稻作文化的事迹
洞穴,是大地之母给古人类温暖的子宫;万年是稻作文化的摇篮;我是万年人民的儿子。―――摘自王炳万日记
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支撑。当今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水稻耕作构成了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那么,以稻作为特征的农业,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在西亚,人们发现了两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初期遗存;在美洲,也有墨西哥高原上的原始农业初期遗存。然而,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素以农业大国和农业文明闻名于世的中国,作为水稻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竟没有原始农业产生阶段的遗址发现,给华夏文明的历史留下了一段遗憾的空白。
在万年,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无一例外地要找到一个人。这就是被称为“万年之子”的现任万年县博物馆馆长、万年县文物局局长王炳万。该同志长期从事文化、文博工作。在1982年全省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他带领普查队,克服了当时的艰苦条件,走村串户,征集可移动文物700余件,并发现了美国专家以他的姓氏命名为“王洞”的吊桶环遗址,该遗址被国家评为1995年、“85”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在他的领导下,万年县文博考古工作创造了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的品牌。2009年7月,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关于做好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赣人社字[2009]132号)精神,各设区市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文化局和省直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评选条件,进行了认真评选推荐,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审核,王炳万等7名同志被推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人类一直在追寻稻谷的故乡。王炳万在文物局长的岗位上干了一辈子,快到退休年龄。王炳万一样如同追寻自己的故乡---稻作文化的摇篮。。。。。。一想起稻作文化,王炳万就浑身是劲。
就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王炳万那个墩实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山间田野,敲敲打打,寻寻觅觅。是观光赏景?还是探险猎奇?都不是。他找的,是那些地缝石洞,他感兴趣的,是那些破陶碎瓦。
一万年之前的万年人,消失于时光隧道神秘的那一头之后,留下了这些奇奇怪怪的洞,让永远没有安全感的今人循此去追寻回归母体的感觉。
王炳万经常探究这个问题:万年多洞,更有几个芳名远播,甚至而扬名世界,一个叫仙人洞,一个叫吊桶环。在它们附近,还有一个绝美的神农宫。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宫、洞、环”,这三个字,竟然都与母体的喻意相关。看来,人类的洞穴情结,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母体情结。
仙人洞与吊桶环,在万年县东部的大源盆地、小荷山脚下,两洞分处两座小山,相距800余米。洞是真的破了,仙人洞是石灰岩溶洞,洞口形如蛤蟆,内中空荡如掏空的胸腔,觅景猎奇的眼睛,在这里几乎找不到感觉。吊桶环呢,不知何年经历了一场天崩地裂,洞已失形,最多只能算半洞了,学者们称作溶蚀性岩棚。就这两个洞,却是个无价之宝。 洞里到底藏着什么宝?
23000年到9000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这其中有什么重要意味?
王炳万经请电视台记者为万年制作申遗专题片,把这两个洞穴遗址的地层堆积画了个演示图,图片看起来形如一块五花肉,纹理清晰,层层叠加。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一个历史时期:新石期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究竟是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在一次关于申遗的工作会上,一位剧作家大谈他构思的神话故事,一位诗人发表的是关于陶片的遐想。王炳万,这个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文物局长,说了一通地层的奥秘。谁也听不懂谁,但此时,人们信赖的目光投向王炳万。那是对科学的敬重。以客观为根据的科学揭示,是一块不容怀疑的骨骼。
天下洞穴处处有,大地厚土一样深,仙人洞与吊桶环之所以区别于别处而闻名世界,是因为,同一处遗址如此完整地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地层堆积,这在华南乃至在中国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两个高低不同的洞,有着连续性和承继性,在万年先民的生活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先民原来是住在山上的吊桶环,由于气候变暖,冰融雪化,大源盆地的水位下降,露出山麓的仙人洞。先民便走下山岗,把仙人洞作为住所,而吊桶环就成了狩猎的营地,或屠宰场。
大小会议上,王炳万基本上无语。只有轮到他发言,说到文物的话题,说到上万年的稻作文化,尤其是洞穴遗址的话题,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尤其来了贵客要参观两洞,或者来了寻访的记者,他换上最爱的一那件红色夹克衫,脚下生风,快六十的人爬山走路气都不喘,细说洞底宝物,声音亮如洪钟。也难怪,这两个洞的每一次发掘,王炳万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加上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他自有说不完的话。在这种场合,也只有他,才有资格说话。
他爱考古,考古界也承认他。至今国外的有关史料,依然记着他的姓,把吊桶环这个洞称作“王洞”,把新石器时代初期,称作“王洞时期。”但是国内不说“王洞”。他认为中国人重视集体荣誉,无数个人的劳动汗水与智慧光芒,都埋没在集体的荣光里。国内史料上的吊桶环,得名简单。村民从深井中打水时,用吊水桶,桶上有一环状的提手。1960年,王炳万发现这个洞时,山无名,洞无姓,又不能跟着外国人叫“王洞。”王炳万就从洞的形状琢磨。坍塌洞呈半环形,正像打水的吊桶上面那环状的提手,就叫“吊桶环”了。
王炳万的家就在县博物馆里,收藏文物的房子隔壁,准确地说,是收藏室的外间。进出收藏室得经过四道门,而他住的这间,是最里间的一道关卡。他和老伴,几十年就守着这些经由他手从地底挖出来的、从民间收过来的破铜烂罐,也是公家宝贝,清苦度日。床上支着一顶浊黄的蚊帐,衣服与书报堆得七零八乱。一张破旧的书桌也是一家人的餐桌。房间里光线不好,白天也得开灯才看得清地面,更不通风。严冬酷暑,不知这日子是如何挨过来的。
而收藏室却是另一番情景。一只只大木箱、密码箱排放整齐,一律上了锁,编了号,分门别类地装着不同级别的文物。那天,我是陪一位到县里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进来的,领导提出要进收藏室看看时,王炳万独自进去鼓捣了老半天,才出来引领我们。迈过一道一道门,终于看到了百宝箱。。。。。
中国历史博物馆,小县城的人少有机会登临。但万年人都知道,在这个馆的第一馆里,陈列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件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破罐子。它,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罐。它,出自17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之手,它,来自江西万年这片深厚的土地,来自于县文物局长王炳万之手,诞生在万年仙人洞!
听县文物局长王炳万回忆说,这只陶罐从万年出土时,已然被岁月风化成碎片,是科学家的精工将那些碎片一一拾掇起来,复原成形的。如果历史也能复原,我们将看到那双粗糙而灵巧的手,闻到那柴火燃烧的香味,听到那与汗水一起流淌出来的无字欢歌。
这是一只直口圜底的条纹陶,是爱美的心与一根草绳的共同子嗣。距离今天是17000年了,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此时,大量的陶器是没有花纹的素面陶,陶器表面光溜溜的如和尚脑袋。
忽有一日,一颗爱美且聪明的心灵被一根草绳打动灵感,他随手将草绳拿起,在刚刚成形而泥未水干的陶罐上滚动,嵌出几条斜纹来,成就了一只条纹陶。就是这跃动的一念,这一简单的动作,让人类的古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陶罐的出现,还有更深一层意味。它说明,那时的古人类,已经开始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入熟食时代。人类文明,就从这滋滋泛香的陶罐里跨出了一大步。正是有了这“陶”然而光的拙朴,才有了后来“钟鸣鼎食”的奢华,才有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有了中国十大菜系的鼎盛出炉。
对此,王炳万是多么地高兴,因为这是一只令人骄傲的陶罐,它让万年在稻作起源地之外,又挣到了一个全国第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发现的早期陶器标本里,还没有过比这更早的条纹陶。我从县文物局抄录了一些史料:“中国广西桂林庙岩遗址出土的素面陶,西伯利亚阿尔穆河地区符米、乌斯季洛夫卡三号遗址、日本国大平山1号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年代分别为距今12000至16500年左右。”而万年出土的这只陶器,比它们早2000年——5000年。
万年,被科学家认为是世界稻作和陶器起源地。
王炳万以一颗崇拜科学又钟爱文学的心,来打量这只粗糙拙朴的陶罐,来摸摸这些做工简单却不失精美的蚌饰品,这些被先民的手磨得光滑的石器、骨器、角器,以及这些刻在石器兽骨上的简单的图案与记事符号,他看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触到了文字的源头。
万年的文明是土著文明,这源远流长的文明,根基就是本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万年人身上,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时风再盛,也难撼动。比如,讲信义,君子一诺千金,在这里交朋结友只管掏心,不必担心上当的吃亏;重伦理,如若生活作风不正,那就会遗臭万年,是干部的不得升迁,是女子难以翻身。又比如,安土重迁。
仙人洞、吊桶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2007年正式启动。王炳万从申遗开始,去追索万年的历史脉胳,也从申遗开始,升腾起对万年明天的信心。一只陶罐、一颗水稻,在史前文明浩瀚的深海里点亮了一盏灯,引领着今人在繁芜里找到自己的来路,从来路中去探求未来的奥秘。从两处洞穴遗址各层出土的包含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看,表明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处遗址地层堆积完整而清晰,这在江南发现的诸多洞穴遗址中是罕见的,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过度到新石器以及新石器革命是在何种环境、何种状态下发生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
另外,仙人洞下层出土的陶片均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由于陶片过于破碎,仅复原一件成形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早的一件成形陶器,其烧制年代在距今一万年以前。
吊桶环遗址比仙人洞多了一个地层———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出土遗物看,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两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层,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另外,专家认为,从两处遗址所处位置和遗址自身的地形、地貌以及发掘揭露出的一些迹象看,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先民主要在地势较高的吊桶环栖息,到旧石器晚期之末,特别是随着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到来,由于大源盆地环境的变化和逐渐被改造,原先主要在吊桶环栖息的原始居民开始走下山岗,把仙人洞等洞穴作为居住的主要场所,而这个时期的吊桶环,从出土有成千上万的动物骨骼碎片来看,应该是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仙人洞居民狩猎获得野兽后,便在吊桶环屠宰分食,吃饱后便将剩余的带回洞里。
王炳万在对万年仙人洞的发掘中发现,在距今6000~7000年前,仙人洞原始先民的生命信息突然中断,且达两三千年之久。仙人洞的原始先民缘何突然从仙人洞消失?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有人猜测,在六七千年前,原始先民可能有由此大迁徙的行动。迁徙的原因,或是猛兽来袭,或是洪水威胁,或是久旱不雨,或是地震塌方,或是另有新居……其中,地震塌方的说法有个难成根据的根据,那就是我省考古工作人员对仙人洞的第一次试掘中,发现洞口有一巨石,巨石下有4个个体人类头骨。经鉴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小孩,其中一岁左右的小孩似乎躺在女性的怀抱里。可能是地震或者其他原因,溶洞上方塌下一块大石头,砸死了出逃的四个先民。
仙人洞的原始先民走出洞穴后去向何方?在迁徙过程中有没有将栽培水稻带往其他地方?至今没有答案。王炳万说,寻找万年仙人洞先民的踪迹,将是他们准备做的一项伟大举动。
每次穿行于吊桶环山头的杂草丛中,每次仰望仙人洞里灰暗的石壁,王炳万都激情奔涌。路漫漫啊,丰饶而又贫穷的万年。申遗,这个脆生生的愿望,能不能长成一棵大树,荫庇这方藏珍纳宝之地?王炳万作为万年之子更是不懈的努力。。。。。。
没什么不可理解的,王炳万就是这样的人,他将稻作文化视同生命,将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岗位进行到底。在热闹的世界中,在稻作摇篮中进独立前行,他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第十五章:“神农”显威
——万年县追随神农氏祭祖足迹开发神农宫乡村观光旅游业掠影
一个春日,我们顶着蒙蒙细雨参观了仙人洞。该洞属石灰岩溶洞,洞大可容千人,是先人的“天然居”,距今约有两万年历史,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记载了一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狩猎、采集野生稻、移植野生稻、碾谷、繁衍的演变过程和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世人研究水稻起源和人类进化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我凝视着洞内一尊尊新石器时代先人在此生活的泥塑,眼前恍惚展现了一万多年前,神农氏和他的族人跨黄河、渡长江来到水草肥沃、森林茂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鄱阳湖畔,定居在盘岭仙人洞,与大自然抗争,演绎人类进化的图腾。吃过午饭,神农的故事还没有在脑海散去,我们又穿过时空隧道,步入了落差大三百米的地下宫殿神农宫。
万年神农宫位于万年、弋阳、乐平交界处,地处世界稻作起源地的万年大源盆地,与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世界闻名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相邻。说万年神农宫神奇,不仅仅是溶洞景观千奇百怪,而且洞内有一条奔涌不息的地下河,故神农宫又有"中国最美的地下河"的美誉。人们都说,水是滋润万物的精灵,山因水而美,洞因水而奇。只要你游了神农宫,你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来到神农宫,你不得不会打听中国首创农耕的人究竟是谁?神农氏何许人也?
对于中国首创农耕的人是哪位历史上从来都有两大派。凡是中原的史学家,大多主张“炎帝出生于中原”,而南方的史学家,大多主张“炎帝出生于南方”。“炎帝出生于中原”的依据,来源于春秋时代左丘明的《国语.晋语》,书中说道:“昔少典氏娶
来到神家宫,你不得不会打听黄帝和炎帝的名字。“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其实,文中的这一番话,是在谈论黄帝和炎帝两大氏族如何从“有名无姓”的原始时代,进步到有“有名有姓”的文明时代的历史的,根本没有涉及到黄帝和炎帝的诞生地的问题。文中所说的“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是说他们两大氏族在姬水和姜水发展壮大后,如何成为互相联姻的“姻族”的历史的.并没有涉及到他们出生地的问题。倒是左丘明在他的代表作《左传.哀公九年》里有一句话:“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清清楚楚地说明了首创农耕的是一位被称为“火师”的“炎帝”,“姜水炎帝”只不过是这位“火师炎帝”之后不知有多少代的子孙罢了。这“火师炎帝”的出生地在哪里呢?按照中国的“阴阳五行”观念,南方属火,这“火师炎帝”当然是南方人。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神农虽已成昨天的故事,但当今神州大地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神农,他们在广袤的田野里辛勤耕播、在苍穹奔月、在大海航行、在实验室探索……
追随神农氏祭祖的足迹,万年人想起一个古人美好的传说。5000年前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耳闻几千年前稻作文明从万年大源盆地起源,就带了得力助手耒神、垂神千里迢迢来万年县盘岭村寻根问祖。他们从神农河抵达大源仙人洞后,搭建神农坛用万年贡米祭祖,既是对先民创造人类文明,实现由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根本转变的颂扬;又是对人类由依赖自然向改造自然跨越的一种期盼!
盘岭村距江西万年县城城东23公里,登高鸟瞰村子,会发现村子坐落在
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周围起伏的都是石山。然而,这个小村子,却没有一口水井。
“全村几百人的饮用和生活用水都是靠天然的山泉水。”盘岭村村支书介绍,山泉水从村子的后山引下,用皮管子通向各家各户。但是,山泉水太少,村民饮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村民们为什么不打井就地解决饮水的问题呢?这位村支书说,每逢大旱,村民就想打井,但每次打井到10米左右的深度时,地下就会塌方。更奇怪的是,很多地方根本打不进去,因为地下都是石头。“当时我们看到有塌方,就想到下面有暗河。”
为了寻找水源,村民们自发在周边山林里寻找,甚至扩大到数公里之外的弋阳县,结果陆续发现有7个洞口,最大的直径达五六米,最小的才一米。这些洞的深处,隐藏着不易被人发现的水资源。
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当地气象部门的注意。盘岭村一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近20年万年县气象站的资料显示,本区历年平均降水量1920毫米,4月至7月洪峰期历年平均降水量1126毫米,暴雨频繁。如以1995年最大降雨258.9毫米日计算,即得瞬间汇水为43.7立方米日。
这个结果说明,盘岭村的雨量非常充沛,可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雨水到哪里去了呢?据导游介绍,神农宫的发现还得感谢1998年7月的那场洪水,退去的洪水夹带着许多柴草向磨盘山下流去,住在磨盘山附近的大源村村民在捡拾洞口的柴草时,意外发现了这个深不见底的溶洞,这个溶洞从发现到开发还只有十来年光景,与桂林等地的溶洞相比,她就象刚刚长成的少女,正悄悄地向世人撩开她那迷人的面纱。
据村民介绍,当1998年江西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水时,雨水在盘岭村汇集,很快演变成咆啸的洪水,平时村里用来排泄生活用水的“潲水岩”缝隙却好像闭上了一样。有村民到缝隙前摸索,发现全被树枝和杂草堵住了。情急之中,村民们商量,或许炸开“潲水岩”,才有可能保住盘岭村。
当一声巨响激起的水柱落下时,村中的洪水立刻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等洪水彻底被吸完后,村民们发现地下果然有猜测已久的地下河。几位长者进入穴洞,洞内石瀑悬泻、石幕低垂,看到眼前神奇的景象后,尊称此洞为“神农宫”。我到过桂林的七星岩和银子岩,万年神农宫的溶洞景观不仅可以和它们媲美,而且比它们更年轻,更具诱惑力。
那天,我们游神农宫时,洞外寒风夹着冷雨;洞内却温暖如春,别有一番天地。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拾石阶而下,看的是造型各异的钟乳石,听的是与神农有关的神话故事。细密的山泉不时从洞顶飞溅而下,飘飘洒洒地落在游人的头上和脸上,宛如玩皮的孩子在和你捉迷藏,不由得让你产生遐想,想用手摸摸这晶莹剔透的钟乳石,又怕惊扰神农的酣梦。越往溶洞深处走,空气越发清新怡人,让你干燥的肌肤得以滋润,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
据导游介绍,神农宫的发现还得感谢1995年7月的那场洪水,退去的洪水夹带着许多柴草向磨盘山下流去,住在磨盘山附近的大源村村民在捡拾洞口的柴草时,意外发现了这个深不见底的溶洞,这个溶洞从发现到开发还只有十来年光景,与桂林等地的溶洞相比,她就象刚刚长成的少女,正悄悄地向世人撩开她那迷人的面纱。
为什么要给这个沉睡数十万年的溶洞取名为"神农宫"呢?原来,不远处就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的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传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教民种五谷的故事在神农宫你可以从酷似神农的钟乳石上破译故事的出处,那一个个象征丰收和富粟的石谷堆石谷垛,不正是神农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慧泽万世的功德吗?开发者将这个溶洞冠以"神农宫"之名,也算得上是名至实归。
在神农宫,你不仅可以游山观景,还可以乘船赏水,这也可以算是神农宫的一绝吧。如果你走累了,可以轻呼船家,泛舟而下,穿行在溶洞的山峦与群峰之间,听溪水潺潺,看怪石奇峰,一汪汪从洞顶飞下的泉水,如同天籁之音,让你的身心得到愉悦。你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掬一掌沁人心脾的地下河水,感受跳动的脉搏,弯弯曲曲的水道,让你如入仙境,传说中的仙境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我认为,神农宫的景致就是仙境,故而乘上舟的游人都秉住呼吸,“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姿意的舒展自己的筋骨,彻底放松放松自己的身心。就在这不经意之间,轻舟已经悄悄的靠岸,你会感叹人生的航程也如这趟行舟,太短,太短。
“大盘岭村其实是浮在地下河流上的一座小村子。”万年县政府一位干部说。
追随神农氏祭祖的足迹 ,2006年10月29日,中国地质研究所的专家陈伟海等4人进入洞穴后,仅走了3公里就发现落差达到317米。地质变化造就奇美洞穴,这个鲜为人知的洞里出现的石钟乳、石幔、石瀑、石笋及石柱等,质地似玉,令他们感到吃惊。
当月,中国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将考察结果在互联网上公布,立即引起了国外地质专家的兴趣。当年11月3日,中英联合科考探险组风尘仆仆地来到“神洞”。在6天的科考活动中,中英科考人员测量了5公里的主洞和2公里的侧洞后,得出初步结论:“神农宫”是一个大型地下河溶洞。溶洞的形成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的存在为基础,而且溶孔、溶隙及地表溶蚀现象十分普遍。
专家们每天趟着齐腰深的地下河水,反复在洞内寻找答案。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洞内的钟乳石具有形态多样而完美、类型稀有而珍贵、质地纯粹而白皙的特点。
自“神农宫”洞口开始,洞壁上密布的贝壳和洞内随处可见大小石块堆积形成的乱石堆,告诉了专家们溶洞的演变过程——由于裂隙构造的作用,地下水沿其中的裂隙径流时,对围岩产生溶蚀和动力侵蚀作用而逐渐形成溶蚀空洞。并且,伴随这种作用的持续进行,洞体不断扩大并相互连通形成“神农宫”的溶洞雏形。
随着地壳抬升和地下河床摆动,地下水流的下蚀和侧蚀作用使得洞体不断加深拓宽。在洞穴形成的过程中,由破碎岩石组成的洞穴顶板失稳崩落,造成洞体空间不断扩大。
从事洞穴生物研究的华中农业大学牛长缨博士,在看到中国地质研究所专家在网络上发表探测“神洞”的消息后,当即赶到“神农宫”。第一次进入“神农宫”时,在距洞口三四百米的岩石缝上,她惊奇地发现这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昆虫,形似澳大利亚著名的双翅目发光昆虫,同样靠吐丝取食,但它们并不会发光。
为了弄清“神农宫”里的神秘昆虫,牛长缨特别邀请了一位澳大利亚生物学家一同科考。牛长缨介绍,据目前对这种昆虫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观察初步断定,这类双翅目的昆虫和澳大利亚的双翅目发光昆虫具亲缘关系,由于它不发光,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种。
考察距“神农宫”洞口3公里处的一个侧洞时,他们的贸然闯入,惊扰了洞穴内群居的几千只蝙蝠。寻着堆积得足有一尺多厚的粪便,他们仔细寻找着洞穴昆虫的出现。牛长缨说,因为蝙蝠产生的大量粪便,给洞穴生物提供了丰厚的肥料。特殊的生物链,使得一同在里面生活的洞穴生物种群非常丰富,不但有洞蟋蟀、洞蜘蛛、盲鱼、盲虾,还有很多专家都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在两个巨石合缝中间,牛长缨用手扒开粪便后,有一群密密麻麻、体型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一种头、胸均呈红色,腹部呈白色,但具有3对足的串珠状昆虫,形态特征非常原始。
据牛长缨专家介绍,这次在神农宫发现的昆虫同一种叫做glow worm的洞穴昆虫形态和生活习性极为类似,却不发光,给昆虫学家留下了待解之谜。
经过专家们前期研究发现,“神洞”内生活着大量的洞穴生物。洞内有喜湿的高等植物和孢子植物、单细胞生物;有涡虫类、蜘蛛类、盲蛛类等无脊椎动物;有蝙蝠、鱼、青蛙等脊椎动物……由于神龙宫洞穴内无光、潮湿且有比较恒定的气温,大部分洞内动物都无眼(盲目)、无色、不能调节体温、生活步调放慢,但嗅觉、触觉器官则特别发达。另外,洞内还有大量洞穴土著种动物,但具体的分析结果要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随后的几天考察中,专家们在“神农宫”地下河和其它的几个支洞内都发现了大量的盲鱼、盲虾。
随着科考的不断深入,神秘的自然现象导致的科考悬疑不断出现。由于没有探通洞穴,“神农宫”到底有多长?出口又在何方?洞内的深处到底还有什么更加奇特的钟乳石和洞穴生物?种种未解之谜,等待着科学家继续去发现和探索。神农宫景区由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和地下河组成。溶洞是亚洲较为年轻的岩洞,钟乳石质地纯净,色泽如玉,形态各异,蔚为壮观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列为中国洞穴景观评价一等奖;而神农河全长460米曲折清幽、色彩斑斓,神农宫地下岩洞全长7000米,只开发1600米。另有800米原始洞穴之地,留待游客探险。这可是中国首家原生态的洞穴“探险之旅”,也是目前国内最为精彩的地下溶洞“探险基地”。请大家换上鞋、拿起手电跟随我沿着当年神农氏祭祖之路,去探寻神农河的奥秘吧!“探险之旅”沿途可欣赏到“三狮上山”(侧看母子情怀)→“牦牛归原”→“炎帝陵”(墓穴、墓碑、蜡烛台、供果)→“蓬莱仙境”→“天泉地眼”→“黄龙瑶池”→“尼拉加瓜大瀑布”→“地下长城”→“圣母升天”→“地下动物园”(北极熊、企鹅、银蛇、灵猫、鸵鸟、狸猫背太子等)→“将军布阵”→“佛光普照”→“银河梯田”→“银狮神灵”(神农河镇河之宝),等稀世钟乳石精品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下河”。
岩洞年轻、水质纯净、水源丰富,是造就“中国最美地下河”的“温床”。在这里不仅各类钟乳石造型各异,品种应有尽有;更难能可贵的是:地下河道随岩洞走势而延伸,周而复始、弃而不舍,形成一种人在岸边走似在水中游浪漫情景;各种灯饰合理科学的组合,更让一种神秘之光沿神农河弥漫,让你恍如步入“天上街市”;尤其是你坐上小船,泛舟神农河,沿途浏览“仙女沐浴”“神农扬帆”“罗汉迎神”等景点时,你就更觉得是在荡舟“九天银河”了!万年神农源风景区由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最美的地下河——神农河、原生态洞穴三部分组成,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整个景区荟萃了大自然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和朦胧美,具有新、奇、灵、秀、幽、险等特点。近年,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进入炎热的夏季,更多的人喜欢选择待在家里,酷暑使得一些野外游进入相对的淡季。而万年县神农宫景区却以其独特的溶洞风光和凉爽的自然环境成了避暑游的首选地,来此消夏的游客日渐增多。
连日来,在神农宫景区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大巴小汽,游人一拨接一拨。进入洞内,游客无不对大自然的精彩杰作深表赞叹。
更让人倍感兴奋的是洞内洞外两重天,温差相差竟在十几度之上,洞外热浪袭人,洞内却是凉爽宜人。一位游客深深赞叹:神农宫里面的温度才二十几度,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真的好爽。
在这种宜人的环境里欣赏美伦美奂的钟乳石,亲近清澈沁凉的溪流水,谁都会把这里看成是人间仙境,都巴不得多待上一点时间,享受享受神仙的生活。
神农宫景区保安部经理刘华平告诉我们:不管天气怎么热,神农宫洞里始终保持让人舒适的20度左右,非常适合避暑游,这是别的地方不可比拟的,是神农宫的优势。
据了解,炎热夏季神农宫景区每天接待游客都在500人以上,如逢周末或节假日更是超过千人。
神农源管委会十分重视万年神农源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神农源(仙人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神农源风景名胜区已经建立了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段详细规划、节点详细规划4个层次和区域类、分区类、单体类、专项类4种类型的完整规划体系。
为确保神农源(仙人洞)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神农源管委会把以往单一的视觉景观保护更多转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变点状保护为网络式保护,变景区内保护为区域联动保护,先后投入近100万元在景区植树造林,以改善生态环境,并建成了吊桶环遗址的防洪排水工程。另外,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展示馆,以图片、文字、出土文物复制品等展示遗址的考古价值,增强了景区各村庄、1.4万群众对遗址的保护意识。从刚结束的万年县神农宫生态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评审会上传来消息,福建投资商池昭稳先生拟投资3100万元,建造神农宫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顺利通过评审。该度假区第一期投资1200万,2009年完成第三期投资建设。届时神农宫生态旅游度假将成为集喀斯特岩溶洞穴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乡土文化、茶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度假区。
近日,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万年神农源景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优势,已作为我省今年唯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点申报到国务院。日前,江西省万年县神农源风景区从广西引进100多匹中国特种矮马,和香港中国矮马基金会共同创办科研及旅游观光项目,开展矮马的保护研究和用于旅游开发。神农源风景区在通过对矮马的训练后,将陆续开发赛马、马术表演等系列旅游项目。 矮马只有常马的一半大小,高度大概在80至100公分左右。据了解,中国特种矮马的原产地在广西的德保地区,目前全国数量不超过2000头,被中国保种行动列为头号保护物种。
在神农宫,追随神农氏祭祖的足迹,我们深深感到:炎帝和黄帝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姜姓,父少典氏,母女登。传说中的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先进氏族部落的首领,约距今五千多年,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相传他始教民稼墙,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一般认为,炎帝生于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东下至黄河中游地带,再南去江汉平原及湖南口据史书记载,他始作来耙,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削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首创者,使人们由游猎走向农业,由蒙昧走向文明时代。他和另一个先进氏族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大厦奠定了基石,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同尊为华夏人文始祖。在这里,在伟大的中华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上古的神农氏族首创农耕的创新精神。而中华文明这些历经了千秋万代所创造出来的民族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永葆青春的文化基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一万多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的的源泉。难怪有专家提出“中华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一万年”的口号,因为中国的农耕文化有一万四千年的历史,在距今八九千年左右,中华大地上就已是遍地炊烟了这一考古发现说的,而“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的口号,是根据考古发现中的神农氏出现的时候提出来的。那时候万年先人就在尝试着把野生稻培养成人工栽培稻, 所以才产生神农氏祭祖的传说,可见中国的农耕文化史有了一万四千多年历史。万年历史悠久,早在14000年前,万年的先民就在仙人洞驯化了世界第一棵野生稻种,使人类逐步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狩猎时代,跨入农耕文明时代,开始了“饭稻羹鱼”的生活,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便从此开始,沉睡千年的水稻也就在此刻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已经步入高科技文明的现代人,终于穿过时光隧道,来到神农氏在中国万年大源黄天峰下“创建”美丽和谐的世界里,这里生态和谐,高山流水,古木参天,玉树琼林,这里神农石田阡陌纵横,稻粮丰足,这里花鸟虫鱼、人神兽物和谐相处,结伴而行,同台歌舞,都在向为人类稻作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神农氏感恩祝寿……在这里我们可以放飞心情,回归自我;在这里我们可以澄心感悟,明心见性,在这里才是神农氏没有遗憾的国度.
神农宫,你让我走近了当年的神农氏,你让我魂牵梦绕。。。。。。
第十六章:稻乡稻香
——万年县稻作文化建设剪影
大阳照在田野上,
手拿禾耙耘禾忙。
一日三餐贡米饭,
冬菇丰收谷满仓。
春天栽下一棵禾,
秋天打下万担粮。
快点耘禾快点长,
晚稻成熟娶新娘。
太阳出来红彤彤,
而今种田好轻松。
种田打粮送国家.
一边耘禾一边唱。
万年田野稻花香,
科学发展政策好。
激情广场大家唱,
稻作文化传四方。。。。。。
2008年10月26日下午,万年县行政中心广场内歌舞飞扬、激情荡漾。全县人民期待已久的《激情广场》——“稻乡万年”大型互动歌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由一首题为《耘禾歌》的民歌拉开了帷幕,20000多位观众到场品尝了这道精美的文化大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小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永祯,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维多利亚•赛奇托莱科、项目官员戴卫东,市领导程建平、吴平、张又发、胡汉平、饶爱京,陈荣高、程文、张晓洪、龚天和、尤红根等县四套班子领导观看了演出。
稻米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万年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的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可以证明万年稻米习俗史和贡米生产技术源远流长,延续至今有一万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研究稻作文化和饮食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万年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悠久的历史,适宜的自然环境,蕴育出万年贡米这一地方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物产和独具特色的稻米习俗。这一考古新发现使世界水稻生产的历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万年是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及万年贡米的原产地。
当万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原始先民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业生活。据历史文献记载,水稻一直是县境内主要栽培作物。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巾,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人歇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习俗,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稻米习俗蕴育出万年贡米这—地方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物产。
作为第三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认识到:本次大型歌会旨在借助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平台,大力宣传万年建设国际稻米城和举办稻作文化旅游节的重大意义,为全县人民提供一道极具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文化大餐,从而达到借稻扬名、以名托城的目的。在全场观众“激情广场大家唱”的口号声中,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刘璐带着灿烂的微笑健步走上舞台,顿时场内掌声雷鸣,观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演出在太平跳脚龙灯、蚌壳舞、背妇观灯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中拉开了序幕。随后,著名歌手高畅和魏金栋闪亮登台,分别献上了《幸福来》、《中国好运》和《双脚踏上幸福路》、《万众一心》等歌曲,动听的歌声、欢快的旋律让现场的观众兴奋不已,激情高涨。朱明瑛演唱的经典老歌《小城故事》,火风奉献的《我爱你中国》、《中华五千年》,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大家打着拍子齐声合唱,歌声回荡在行政中心广场上空,现场俨然变成一个大合唱舞台。刘炜演唱的《我家万年》和飞翔鸟组合演唱的《相聚万年》,均来自“唱响万年”征集歌曲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歌曲,歌手们用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万年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向往。达坡阿波、李享、刘和刚、王结实、姚林辉等歌手也奉献了精彩的演出。著名内地歌手毛宁的出场让整个现场掀起了一股激情风暴,《红遍全球》、《涛声依旧》两首歌曲的演唱,让观众们领略了巨星风采。
万年道情——《我们万年》、《耘禾歌》、《狩猎舞》等独具万年特色的表演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们倍感新鲜,大呼精彩,笑声、掌声,响彻云霄。除了登台表演的诸多明星,中国银龙水务集团、万年贡米集团、中国江铃集团、宏大公司等单位的八百名建设者代表组成的演出方队,也参与了节目的“赛歌台”特别板块,用《万年是个好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豪迈激情的歌曲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共建国际稻米城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万年儿女胸怀大局、万众一心、科学统筹、勇创奇迹的精神风貌。
《龙的传人》、《吉星高照》、《火红中国年》……在近3个小时的演唱中,歌星们倾情献艺,把特别的感受献给了特别的万年。老歌新唱,劲歌金曲,高潮迭起,精彩不断,不仅带观众一场高品位的艺术享受,还把深情的祝福带给万年人民,带给奋进中的万年。明星的激情演绎与观众的真情互动高潮迭起。演出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中画上圆满句号。
万年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稻作文化,是历经一万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的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风俗、艺术等方面具有万年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是一块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万年是种出世界上第一棵水稻的地方,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农业考古胜地,先后吸引了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农业考古专家前来考古考察。同时,该县也是现今稻米的著名产地,其中万年贡米,由于保持了原始的种植方式,延续了古老的基因成分而享誉世界。
万年稻作文化蕴含了“三大文明”。万年稻作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以物易物演于兹”。它蕴含了“三大文明”:灿烂的农业文明,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了12000—14000年前;原始的工业文明,从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复原的、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陶罐,不仅代表着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陶器之一,也是万年在1万多年前就有制陶工业的历史见证;远古的流通文明,吊桶环遗址,是远古先民狩猎时的临时屠宰场,也是他们将猎物进行分配、互相交换的场所。实质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市场。
万年稻作文化孕育了“五种精神”。稻作文化的形成,实现了由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自然型经济社会向生产型、商品型经济社会的转变,使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充分体现了稻作文化蕴藏的内在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精神”,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艰苦奋斗、自息不强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的和谐精神。
为此,传承稻作文化,唱响稻作文化品牌,成了万年县委县政府的重头戏。因为全县上下意识到这样做有利于合理开发和保护稻作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财富,有利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广大干群的素质,形成“注重礼节、讲究礼貌、奉公守法、关心他人”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在广大干群心理上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全县广大干群“共创万年美好未来”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提高万年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万年,让万年走向世界,对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全县上下要按照“统一、挖掘、造势、申遗、选择”的要求,牢固树立稻作文化意识,准确把握稻作文化的本质内涵,切实增强传承稻作文化、唱响稻作文化品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弘扬稻作文化的“五种精神”,使之进一步凝民心、聚民力,动员全县人民积极投身到建设万年的热潮中来,为万年在环鄱阳湖地区率先崛起奠定扎实的基础。
历史在悄然逝去的同时,又化为一种神奇的有灵性的细节遗落在某个角落而保存。自1512年入主明代朝庭以来,一直奉旨“代代耕种、岁岁纳贡”,是江西省久负盛名的绿色农产品。原始先民在仙人洞遗留下的万余年的水稻栽培痕迹,就是万年文化的个性和宝贵的财富,万年人认识到了这点,他们正在为保护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广泛宣传,全力唱响稻作文化品牌。
一是抓好书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组织收集、编撰稻作文化的相关资料,介绍、展示万年稻作文化丰富的内容,并加强与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写进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教科书。在《万年通讯》等刊物上系统介绍仙人洞、吊桶环等相关内容和文化价值,开展征文大讨论,以便广大群众学习了解稻作文化知识。在万年电视台开设稻作文化专题栏目,组织人员编辑整理制作有关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发现、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专题节目,在县内外有关媒体播放,不断提高稻作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扩充中国万年政府网的宣传容量,加速文字和图片的更新,让更多的人了解万年稻作文化,关注、参与万年的经济建设。同时,通过设置统一的电话用语、手机彩铃用语、贺年卡图案,使万年稻作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此外,万年县还充分利用县管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面向全国举办征集“万年国际稻米城”征歌等一系列活动。 万年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誉盖五谷”的万年贡米,万年贡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香柔可口”。为传承稻作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万年县向全国广泛征集了万年贡米广告词,并组织专家进行评选了广告词。
“天赐佳粮、千古留香,万年贡米、贵在传奇。”这是在央视播放的一段关于万年贡米的精彩广告词。今年4月开始,万年贡米集团投入300余万元,在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和央视第七套《农广天地》、《法制编辑部》栏目黄金时段进行形象宣传,这是上饶市首个农产品品牌走进央视,进行产品自我形象宣传。据悉,该集团还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央视一套进行品牌宣传。
万年县悠久的稻作文化不但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的深切关注,还受到国外广大媒介关注。近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日本NHK《中国的稻谷文化》摄制组已在该县完成采点拍摄工作。日本NHK是世界知名的广播电视机构。《中国的稻谷文化》摄制组主要到我国3个省采访,而万年县是他们采访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他们将在万年拍摄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介绍这一遗址考古发掘情况及其重大的考古成果。同时,深入万年贡米原产地拍摄贡米的栽培,了解万年贡米汲四季水、不施肥不打药等独特的生长习性,以及万年贡米优良的米质等情况。整个节目时长为一小时,在该台黄金时间播出。万年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誉盖五谷”的万年贡米,
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宣传和民俗文化收集工作。成立万年县文化艺术创作领导小组,组建精品写作班子,总工结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并把作品搬上舞台,在县内外巡回演出,让万年稻作文化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米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香味大米,白如玉,半透明,米无腹白,油润光亮,晶莹剔透,万年香米历史上曾为“贡米”,故又谓“御香”,沐自然之精华,饮山水之甘霖,自田间生长、抽穗、扬花到收割后加工成米,都散发出沁人肺腑的清香。用香米煮出的米饭,白若冰雪,柔糯可口,浓香扑鼻,令人垂涎,故有“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之赞誉,堪称“米中一奇”,是万年著名的传统特产,同比高蛋白低脂又含多种微量元素,食之宁心爽神,有养胃之功能。
当万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原始先民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业生活。此后除了中途突然消失的两三千年外,水稻一直是县境主要栽培作物。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人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如农谚方面,万年的农民往往借物候预告农事,流传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为了放松心情,形成了不少歌谣,如《一根线》:"一根线,搭过河,河边嵬仂会栽禾;栽一棵,望一棵,望得禾黄娶老婆。"还有不少遍及万年城乡的民歌,如《长工歌》等一些平腔山歌,多为农田劳作时所唱,节奏规整,似说似唱,长于叙事;此外,还有一种在集体劳动中所唱的民歌称之为号子,如《舂米号子》等农事号子,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生活气息浓,充分地体现出一种地方特色极浓的稻作文化。
在节令习俗上,如立春五戊为春社,过了这天,天气转暖,耕牛下田,农民开始春耕。万年农家都认为,社前耕牛淋不得雨,淋了雨会生虱子。旧时春社是祭社公的日子,传说社公是主持一方人畜平安的土地神。人们演社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某种意义上讲,"春社"的习俗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稻作管理技术的原始信息。现在科学种田,大多数万年农民不信神,不求天,社公庙也毁了。
在饮食上,如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米糖。千百年来,农民总是"鸡叫做到鬼叫",种田的辛劳程度是难以言说的。因此,农家对来之不易的收获格外珍惜,并由衷地尽情庆贺,每年下半年丰收季节,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始做米,这种米做得非常大,浸泡在水中,要一直吃到来年开春。另外,谷粒进仓,新米上市时,农家都习惯用新糯米酿制米酒,来分享丰收的喜悦。
万年人的红白喜事中也常见与稻作有关的习俗。如丧葬,分报丧(通知至亲好友)、大殓(遗体梳洗换衣后放入棺木)、出殡(抬棺入墓)等三步。无论大户小户,举丧都要设灵堂,将遗体陈于客厅,并摆灵让亲友祭奠。遗体的头旁,必须盛放一碗白米饭,脚边,点上一盏油灯。据传,这是让亡人在阴曹地府吃饱了赶路,虽然荒谬,却也可见对米饭的重视。再如上梁,农家建房屋,有"抛梁"的习俗,垒墙立柱竣工时,便举行架梁仪典,由木工杠着油光锃亮的木梁,齐步迈向新宅。待木梁依次搁上山墙,组成梁框屋架之势时,立即将装满白米的红布袋挂上正梁,这袋米称为"压梁米"。然后从正梁抛撒米糕或馒头。
万年农家众多的生活习俗,从不同的生活领域充分展现了稻作文化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产生、演化、承袭的历史进程。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
建成一个具有原始风味的文化遗址公园,打造世界农业文明起源地、世界稻作文化区成了他们的梦想。
三是抓好交通教育等各个窗口战线的宣传。依托万年公路、铁路、水运形成的立体交通优势,统一设计、制作、设置稻作文化宣传广告牌,在锦湖公园等重要地段和重要交通路口、路边设立形象统一、布局合理的稻作文化宣传长廊。万年农家众多的生活习俗,从不同的生活领域充分展现了稻作文化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产生、演化、承袭的历史进程。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这稻香又经过数万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特有的稻作文化。“贡米之乡”万年县的稻作文化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目前稻作文化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的一项教学内容。在江西万年县陈营镇中心小学,老师拿着贡米稻标本,为学生们讲解水稻种植和稻作文化知识。
四是抓好单位(部门、乡镇)区位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乡镇都是宣传稻作文化的重要力量,要强化“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宣传小区”的理念,结合本单位实际,通过张贴宣传图片、设置宣传橱窗、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在各自辖区范围内大力宣传稻作文化,着力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合作、社会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宣传氛围。
五是精心谋划,认真做好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是万年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加强对仙人洞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而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传承稻作文化,对稻作文化品牌实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之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可以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的稻作文化和稻作精神享誉世界。要根据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和专家的要求,借鉴一些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经验,尽快启动《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形成人人为“申遗”做贡献的良好社会氛围。1985年,万年县人民政府将仙人洞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县政府下令,再次明确仙人洞保护范围和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并报省人民政府。目前,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1995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江西省风景名胜区。
六是深入调查,不断赋予稻作文化新的内涵
(一)进一步加强文物考古工作。一是开展万年仙人洞大源河流域文化迁徙路径的考古调查工作,在盘岭跳上村附近发现新石器中晚期仙人洞文化遗迹线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考古调查力度,力求破解新石器中晚期(8000—5000年间)仙人洞人及其文化迁徙之谜。二是开展斋山遗址的考古调查。抓住斋山遗址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契机,加强对已发掘的江西境内土著文化的代表——商代早期的陶片指纹实物的研究,进一步挖掘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力争年内尽快对斋山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三是开展全县各种文物的普查,以广泛寻找万年仙人洞稻作文化在新石器中晚期及其之后的有形文化延续。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县文化、旅游等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规划,稳步有序地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借助《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已申报成为省级保护项目,并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施保护的良机,加强对与稻作文化起源有密切关系的万年贡米生产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申报工作,大力宣传“神农”文化。要加大对万年南溪跳脚龙灯、青云抬阁(民俗)、乐安河流域“哭嫁吟唱”和盘岭大赦庵(七招寺)的传说等项目进行调查、整理、分类,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赋予稻作文化更多更新的文化内涵。
(三)是搞好招商工作,以稻作文化品牌带动万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确保万年稻作文化这一品牌经久不衰,必须对与稻作文化相关的产业或产品加强监管。当前,万年通过对米业、珍珠业的监管,进一步促进有利于弘扬万年稻作文化和万年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建设。数千年的民间文化沉淀成万年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近年来,万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战略构想。2008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万年稻作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结下硕果,万年有关方面和全国各地客商签约项目57个,签约资金22亿元。在这次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万年与50多家企业进行了投资项目签订,共签约户外运动用品、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等项目57个,总投资额达22亿元。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在签约仪式后表示,万年县委、县政府将竭力当好“服务员”,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四)是在抓好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彰显稻作文化。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其中产业发展是关键,作为农业县,稻作文化之乡,万年在新农村建设中赋予稻作文化特色,以稻作文化品牌,推动生猪、贡米、珍珠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优势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种养,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经商办流通,搞中介服务,对农民进行稻作文化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把稻作文化融入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加以宣传,唱响稻作文化农业品牌,打赢打好新农村建设战。
(五)是在抓好新型城镇建设中万年注重彰显稻作文化。在城镇建设中,万年县紧紧围绕“传承稻作文化,唱响文化品牌”这一目标,深度挖掘最能体现万年特色的文化精髓,打响“稻作文化”这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精心建设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是把稻作文化建设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利用优势资源突出城市个性,打造稻作文化品牌,扩大城市影响。二是把文化贯穿于城市建设和保护的全过程。既要保护利用好有形的文化遗产,把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要大胆创新,赋予万年历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符合科学和稻作文化双重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唱响城市品牌。
(六)是加强对贡米消费监管,建立和完善具有万年稻作文化特色的米业市场。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贡米系列产品品种的选育,不断提升贡米系列产品质量。粮食部门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扩大万年贡米市场的覆盖面,努力把万年打造成具有稻作文化特色的米业集散地。加强对珍珠消费监管,建立和完善具有万年稻作文化特色的珍珠市场。工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万年的各大宾馆和各珍珠门店进行了珠质监督,确保了市场销售的贡米的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对销售劣质珍珠产品的查处力度,对违规违纪者从重处罚。加强对其它产品消费监管,建立和完善具有万年稻作文化特色的相关市场。要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在已建稻作文化贡米城、稻作文化珍珠城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稻作文化饮食城、稻作文化建材城等配套市场,对各城内经营户实行政策优惠、统一监管,有指导性的分门别类地包装设计,提高产品价值,让来万年的客人轻松消费,在万年稻作文化的熏陶中购买到满意的产品。
随着万年县稻作文化品牌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该县的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转变,其效益日益凸显。以贡米为例,目前,该“万年贡米”、“皇阳贡米”等名牌产品为龙头的贡米系列优质米,不仅成功打入了全省各地的沃尔玛、麦德龙、天虹商场等大超市,还销售到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安徽等地市场。目前该县以贡米优质稻为主的早稻种植面积达23.3万亩,优质率达95%以上。
几百年来,万年人民总结出一套从良种培育更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收割贮存到精制加工等一系列传统贡米生产技术。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要的农业研究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优质稻新品种如林涌现的竞争,加上万年页米种植区域的局限,生产管理技术的保守利滞后、稻米习俗逐步退化,万年页贡米的传统工艺和贡米文化出现濒临消亡的现象。为给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代代相传,万年县已将“万年稻米习俗及万年贡米生产技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稻作文化内涵,加快优质稻米的培育和研发。目前,中国万年稻作文化展示馆、万年稻作文化博览园、万年贡米生态文化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成立了万年国际稻作文化研究所,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万年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十七章:中国米城
——万年县崛起“中国稻米城”侧记
在鄱阳湖畔,有个近日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稻米城”称号的县,这是全国唯一被认证的县。她便是江西省万年县。这是该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传承稻作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打造稻米城带来的显著成果。稻米城带动了万年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万年在鄱湖之滨的快速崛起。,
一 “稻作”万年:一夜春风暖心房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香稻的“乡土性”很强,对土壤、水质、地质、地形和小气候条件都有要求,换个地方栽种,米就“香消殆尽”了。
“养稻圣地”万年,位于庐山脚下、鄱阳湖畔,依山傍水湿地辽阔,河渠纵横、塘堰棋布,亚热带季风环绕,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7.4摄氏度,年均日照1803.5小时,年均降水1808毫米,平均无霜期259天,被世界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喻为“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属长珠闽、港澳台和中西部结合的共同腹地,是江西东部与南昌的中枢部位,处于环鄱阳湖地区承接长珠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最前沿阵地。人口38万,土地面积1140.76平方公里,耕地32.4万亩,山地105万亩,水域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林木绿化率达58.9%。继荣获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后,神农源风景区又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世界华人华侨总会认定为国家旅游示范点和爱国教育基地。
万年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定居劳作、繁衍生息。经中美农业联合考古队多次发掘和采样研究,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在这里,先民驯化了世界上第一粒野生稻,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由江泽民同志作序、曾庆红同志主编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一书,对此作了详细阐述。这一考古发现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相传明朝开国皇帝南巡访得万年寸长大米,传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贡米由此得名。万年贡米在原有稻米文化与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优品种,实施科学化管理下的生态农业,现已开发出万年贡牌系列新品种二十多种,并荣获“绿色食品标志”证书、“出口免检产品”证书及“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二.打造万年:一梅独秀迎春来
不能让大自然的馈赠“养在深闺人不识”,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自2005年4月6日起,对万年贡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落实了以贡米优质稻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 56.0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74亿斤,组建了万年贡米集团,并被列入江西省政府调度的十大农业项目。万年贡米现畅销市场,已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省级地理标志产品和7个“绿标”,每公斤最高卖价达 13800元、超市卖价达42元。
经济学家韦布伦说:没有产品战略的营销根本不能算是营销!新产品或服务要想成功,就必须要精心设计(含先期市场调研),精心制造并真正做到满足客户的需求.万年作为一个县,发展之路不是拆房建楼,而是“城市分级发展”,整合自身资源,挖掘潜在优势,找寻属于自己的市场。万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这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不失时机,一改过去传统的行政思维,即常规的、静态的、封闭的一般思路,制定明天发展规划,而用区域经济、现代思维,即动态的发散的开放性思维谋划全局战略部署,由过去传统的“量入而出型”,即我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变为量出而入,即市场需要什么,我万年就提供什么;由传统的渐进式发展思路到跨越式发展思路,决战三年,实现跨越,达到翻番,力争双四(GDP达40亿,财政收入4亿)。县委县政府梳理万年资源,抓住了稻作文化是万年惟一的、历史的、不可再造的名片,是一块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万年绝对核心竞争力。
多方研究策划后,万年县“运用一个品牌来唱响、作为一个项目来推进、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着力建设文化万年、活力万年、生态万年、和谐万年,在现今稻米数量大,种类多,品种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万年的稻米“品牌化”战略势在必行,借国家中部崛起和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大势,结合万年稻作文化借势造势,包装好、传播好、营销好万年稻作文化这一品牌,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集团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农业化道路,以培育大产品、大品牌、大企业为重点,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发展三大业绩,不断深化发展,加快推进做好做大做强,在万年稻米品牌打响后,进一步结合其品牌价值,按照“品牌功效化,产品内在消费价值情感化”的原则,采取终端推广,公关策划,企业形象宣传等有效传播方式,突出“稻米及其系列产品”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形成品牌资源大整合,打造行业制高点,全力促进品牌价值再度提升,扩大万年的影响力、吸引力,实现人旺才能地旺、地旺才能财旺,使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使品牌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万年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观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提出了打造“中国稻米城”的构想,让人不禁眼前一亮。中国稻米城项目涵盖一、二、三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期为 2008——2020,总投资418亿元。规划总体目标是:办好“一节(稻作文化旅游节:为此,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承办《稻乡万年》专题演唱会,世界稻米产品博览会,世界米食工艺和米食文化展示,稻作文化赏灯游艺活动,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国际学术研究会暨考察活动,首届中国万年稻米精品大赛米食制品烹饪大赛)”弘扬稻作文化,把节庆活动变成产业,此次万年建设“国际稻米城”,就是要把世界优秀的节庆文化活动引进来,为稻米城建设服务,把“举办”节庆活动变成“经营”节庆产业;建好“一城(稻米核心城)”使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成为稻米及关联产业集聚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稻作文化展示和观光旅游中心;基本实现“六甲”目标(六个天下第一)。即:万年稻源甲天下:稻作起源历史最为悠久,稻米及其关联产品发展之路历程最为完整。万年稻产甲天下:稻米及其关联产品生态种养、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力求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万年稻商甲天下:稻米及其关联产品交易流通品种之全、产地之广力求成为世界之最,基本实现卖天下,买天下。万年稻窗甲天下:野稻驯化、烧土成器、物食易换三大远古文明,原始农业、古代农业、现代农业完整发展进程,包括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两方面的展示,力求做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万年稻学甲天下:稻米及其关联产品历史文化挖掘整理、栽培或加工技术工艺研发等方面探索力求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万年稻香甲天下:以稻米及其关联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烹饪美食力求集世界之大全,基本实现吃天下,天下吃。
三. 营销万年:千树万树犁花开
近日,万年县江南米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安装完毕,今夏便可实现网上交易。大米期货市场建设也正积极申报国家发改委立项。2007年以来,该县已投入526.9万元对当地的米业市场进行现代化改造,着力打造有形和无形两个市场,加快了该县米业市场迈向江南最大米业市场的步伐。据预测,该县的米业市场今年有望实现交易量140万吨,较上年翻一番。
2004年,万年县依托充足的粮源、便捷的交通、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和万年贡米品牌优势,在万年火车站广场南侧开建了有形米业市场——江南米业市场。江南米业市场占地80.8亩,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拥有两条粮食铁路专用线,年吞吐能力为75万吨,沿专用线建有8幢中转库。市场交易量也逐年攀升,到2008年已达到70万吨,交易额15亿多元。
近年,万年县瞄准大市场,引进沿海资金,以龙头企业带基地的形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贡米产业,经过短时间的磨砺,以“万年贡米”、“皇阳贡米”等名牌产品为龙头的贡米系列优质米,不仅成功打入了全省各地的沃尔玛、麦德龙、天虹商场等大超市,还销售到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安徽等地市场。目前该县以贡米优质稻为主的早稻种植面积达23.3万亩,优质率达95%以上。
为打响自己的品牌,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万年贡米创造性地走“买自己卖世界”这一市场导向型的路子。去年4月,该县把原来的万年贡集团从县粮食局剥离出来,并且把优质资产划给国企,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万年贡米集团破茧而出。新成立的万年贡米集团把经营品牌作为企业的首选战略,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基地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集团为农民提供种子和技术,并向农民承诺,无论什么时候收购,都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保护价收购,先后在全县10多个乡镇建立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该集团还探索引导农民发展有机稻,农民按集团提供的稻种和技术进行无公害种植。今年,该集团与裴梅镇龙港村、上坊乡港边村农户签订了5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协议,带动辐射该县建立了11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可为农户增收500多万元。该县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该县先后制定了14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文件,并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核心”的开发管理模式,促使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县财政每年还拿出40多万元,鼓励农业企业提高种养科技含量,争创“绿标”,目前“万年贡”牌大米已获“绿标”。新成立的万年贡米集团与其下属万年皇阳贡米实业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后,借助央视宣传效应,预计年内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
为了进一步做大米业市场,从2007年开始,该县变单一发展有形市场为发展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重。他们引导当地粮食龙头企业出资1000万元组建江西省江南米业市场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江南米业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赢得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扶持,已安排200万元国债项目资金,同时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立项启动大米期货市场建设。米业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内容包括竞价交易中心、信息中心、检验中心、配送中心、药剂库、经营式仓库、电子商务基础平台、接入平台、安全平台、支付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等,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526.9万元,其中完成粮食质检中心投资120万元、信息系统投资406.9万元。市场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稳固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
2007年该县按照大流通、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将原来的万年贡米集团从粮食部门剥离出来,将全县32家粮食加工企业联合起来,重组了新的万年贡米集团,做大做强贡米产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主动向资本市场进军,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包装,争取早日上市。经过努力,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集团还在唱响品牌的同时,不断扩大大米加工能力,去年新上了一条年产20万吨的生产线,目前年加工能力达到近100万吨。同时,该县扶持做大本地物流企业或流通组织,短短几年间已涌现出四海物流、顺通物流等物流企业近60家,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6家,为米业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支撑。目前,该县米业市场原粮购销可辐射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地18县(市、区),形成了赣浙皖3省粮食流通网络。
当稻米盛誉天下,后发战略再起波浪,万年堪称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历来以“贡米之乡、珍珠王国、生猪大县、水泥之都”而远近闻名,又因“赣东北地区交通枢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之一”而举世瞩目。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传统农业的提升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万年经济发展位置在不断前移,节奏在不断加快,环境在不断优化,后劲在不断增强,形成了万年县建材、食品和有色金属三大支柱和珍珠、贡米、生猪、水泥四大特色产品。在万年贡米之外,还形成了一批在区域乃至全国全世界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和一批上规模的骨干企业。如:万年珍珠,是全国淡水珍珠的发源地、国家淡水珍珠养殖示范基地和繁殖技术标准化基地。万年生猪,供港免检并占全省供港份额的40%,已通过国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万年水泥,“万年青”品牌是全国驰名商标,也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商标之一。贡米集团和生猪集团是全市仅有的两个在十一五期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万年生猪、大米加工、珍珠养殖被列为省“十个百千”工程三大基地,万年贡米集团被列为省政府调度的十大农业项目。万年青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银鑫矿业和生猪集团正运作上市。但辖区面积小、人口少、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使得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万年的最大的县情,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犹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未来在以“中国稻米城”为先头兵的市场导向下,产生带动性效应,在对稻米自身发展产生重大牵引作用同时,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带来重大变革,在微观层面上将引发企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在宏观层面上则有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竞争格局的重新形成。整合全县有限资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整合县内外可能整合的资源,做大一个项目、唱响一个品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后来居上。在国际稻米城的带动下珍珠、生猪、水泥等产业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规模逐步将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过渡,生产结构中的中间产品制造业迅速增长,取代初级产品制造业而占据主体地位。全县经济链条充分被带动起来,形成放射状产业网,“新起点上的新崛起”万年的经济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中国稻米城”的建设在巨大的经济影响力下也产生着深远的文化、社会意义,一方面把万县“稻作起源”的悠久文化与现代世界范围的生态农业观念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全县领导和百姓进行了一场“稻米”大战的同时也经受了一场“稻米”洗礼,统一了广大干群认识。全县群众干部以此为契机,深刻认识稻米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世界眼光、成业志向、感恩激情、实在作风,投身于稻米城的建设当中。建设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把万年稻作文化所蕴含文明之光发扬光大,所沉淀千万年的精神之能充分释放,万年稻作文化,那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记忆,对于这样的文化要充满敬畏,它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手段,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向往、一种骄傲,一种精神家园,现在的万年是鄱阳湖畔的“养稻圣地”更是一个迈步走向国际的稻米新秀,它展现给我们的是运用自身优势、开辟成功道路的“新万年新魅力”。
第十八章:天下粮仓
——万年县打造国际稻米城侧记
2008年6月15日,“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建设研讨会在南昌滨江宾馆召开。从此次研讨会获悉,作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万年县,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思路,拟于2008-
2018年间,投资418亿元,建设国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
作为万年县委、县政府“问计于专家、问计于学者、问计于乡友、问计于群众”的“四问计”之一,此次研讨会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沈澈先生与会发表主旨演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省农业厅党委书记萧茂普,省科技厅副厅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吴文峰,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建平,和省委农工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省建设厅、省绿色产业办、省社科院、省农科院、省山江湖委办、省政府参事室、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家中央、省直、上饶市新闻媒体的笔者参加了研讨会。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建平致欢迎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沈澈作主旨演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在研讨会上建议抓住稻作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省农业厅党委书记萧茂普认为万年具有建设国际稻米城的有利条件,应努力建设好稻作文化所蕴含的几大要素,使“国际稻米城”名副其实。省科技厅副厅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吴文峰在研讨会上建议以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好万年国际稻米城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省社联副主席汪玉奇主持研讨会。万年县委副书记、县长程文推介万年及国际稻米城项目。参与了项目初期策划的省政府参事、经济日报江西笔者站站长廖国良介绍“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名称的由来。省绿色产业办主任唐安来认为项目建设中应突出“稻作摇篮”的特点。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副主任沈运煊建议对“万年贡米”作进一步的宣传、推广,在项目建设中还应充分考虑到投资者回报。省农科院副院长罗莹建议在项目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关联产业的建设和引进。省山江湖委办主任王晓鸿在研讨会上发言。 省政府参事宫正介绍世界稻米产区印度、巴西知名人士对于稻乡万年的热情关注和良好评价。中国万年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介绍投资意向。研讨会结束时,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致感谢辞。
为形成“国际稻米城”建设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万年稻作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万年县充分研究运用现代传媒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行之有效的宣传。2009年初,万年县与江西日报县域经济版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开辟“传承稻作文化,打造特色万年”专栏。5月22日,该县县委书记陈荣高赴京推介“国际稻米城”项目,寻求合作支持,先后与中国温州人网、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中国企业投资联盟洽谈合作,争取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国际稻米城”新闻发布会。6月15日,万年县就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建设,与经济日报合作在昌举行研讨会。
为传承稻作文化,策应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使该项目在2008年内正式启动,万年县委、县政府近期致力于稻作文化的调研、发现、挖掘和整理,并对该项目走向市场进行初步策划、宣传和推介,通过“问计于专家、问计于学者、问计于乡友、问计于群众”,听取各界意见,以期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综上所述,万年要发展,必须发展特色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国际稻米城建设就是特色经济的发展之路,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而且本县建设国际稻米城具备了以下条件,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万年县地处鄱阳湖东南,是上饶、南昌、景德镇、鹰潭四个城市的交汇点,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该县境内的大源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这里的考古发现,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万年堪称世界稻作文化的摇篮;万年出土的夹砂圜底陶罐,有17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制陶,被誉为“世界第一陶”;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又是中国最早的记事、记数符号;吊桶环遗址同时还是世界最早的猎物分配、货物交易场所。因此,万年稻作文化被认为是万年的标志、上饶的骄傲、江西的品牌。从仙人洞出土的资料证实了万年的先民从采集野生稻的漫长变化过程,从而证实江西万年是亚洲乃至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经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多次发掘,发现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1.5万年)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4—0.9万年)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有着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和栽培稻遗存,这一发现曾被国家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4月又被中国社科院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1年6月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二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稻米保护日益加强,县乡(镇)政府出台政策,增加投入,启动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裴梅苏维埃遗址、贡米原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赦庵恢复重建等文化保护项目;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改善水利设施,进行土地整理,农田保护面积达30多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 %;土地、水、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也得到了不断加强。稻米加工初具规模,优质大米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万年贡米集团是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万年贡米,已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省级地理标志产品和7个“绿标”。在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2007稻米珍珠博览交易会上创造每公斤最高拍卖价达13800元的纪录。万年生猪、大米加工、珍珠养殖被列为省“十个百千”工程三大基地,万年贡米集团被列为省政府调度的十大农业项目。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光伏电子等其它加工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稻米交易日益扩大,现有粮食仓储9万吨、年粮食流通量达20万吨。建成了江南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亿元。稻米展示影响日深,建成了稻神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以稻米为主的农产品展位250个。一年一度的稻作文化旅游节稻米产品展示品种有上百个,参展客商不仅有国内各地,还有外国米商前来参展,有望成为亚太稻米博览会。稻米餐饮独具风格,珍珠面、珍珠茶及贡米系列产品畅销海内外,各种风味小吃远近闻名。稻米研发渐露头角,建立了贡米、生猪、珍珠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经费达到万元,在万年多次举办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粮食安全等方面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是有蓬勃的创造活力。万年人民勤劳智慧,人才辈出,特别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远在1万年前就创造了“四个第一”即野稻驯化起于是(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烧土成器始于斯(距今17000年的夹砂圜底陶罐,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制陶,被誉为世界“第一陶”,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第一馆第一展)、刻符记事源于此(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是远古的记事、记数符号)、物食易换发于兹(吊桶环遗址是最早的猎物分配、物食交易场所)。改革开放的今天,万年这个人口不到40万的小县,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领域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相继建立了贡米、生猪、珍珠标准化养殖模式,已成为省级标准,正在申报成为国家标准。创新主要靠人才,近年来,万年中学相继培养出了理科、文科全省状元,清华北大录取率在上饶市名列前茅。
四是有积极的开放态势。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建设,特别是改善交通条件,压缩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万年是上饶、南昌、景德镇、鹰潭四个城市的交汇节点,距上饶160公里,到南昌130余公里,离景德镇不过80公里,到鹰潭只有60公里,属长珠闽、港澳台和中西部结合的共同腹地,处于环鄱阳湖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最前沿阵地。水运方面,经万年港进入鄱阳湖、长江、上海,直达世界各地;铁路方面,皖赣线穿境而过,建有三级站台,可连接沿长江铁路和全国铁路网,明年正式启动皖赣复线电气化改造;高速方面,景鹰线已建成通车,昌德高高速明年开工建设,杭昌线正在规划设计,连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通道快速便捷;公路方面,206国道纵贯南北,昌万公路横穿东西;空运方面,通过昌北机场、景德镇机场,通达全国,“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逐步彰显,是环鄱阳湖经济圈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向东南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最前沿,到长珠闽均不到6个小时车程。铁路、高速、国道以及水运码头构筑的立体交通优势,在环鄱阳湖经济圈中独一无二。另一方面搞好软环境建设,做到八大对接。即:文化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城乡对接、环境对接、机制对接、政策对接、干部对接。
五是有有力的政策支持。万年积极适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统筹谋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为万年发展争取到更好的机遇,并将这次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确立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基本点,到2010年中央将拿出1.18万亿,带动4万亿,万年可乘势而上,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同时国家为大力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专门制定了中部崛起39条政策,海西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些都是万年建设国际稻米城的重大利好。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用好用活用足政策,不但可以争取更多的投入,同时,也为国际稻米城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现有耕地面积32.4万亩,山地105万亩,水域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58.9%。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乡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部控制在三类以上。继荣获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后,神农源风景区又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世界华人华侨总会分别授予“国际传统文化与和谐价值教育实验基地”、“国家旅游示范点和爱国教育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万年县“国际稻米城”。
与会专家和学者对于万年县依托世界稻作发源地这一独特文化优势建设“文化万年、活力万年、生态万年、和谐万年”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建设项目的初步构想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提出了把全县运用一个品牌来唱响、作为一个项目来推进、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的发思路,拟于2008-2018年,建设好“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
据介绍,“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涵盖一、二、三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总投资418亿元,10年内建设好“一节”(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一城”(国际稻米城)和“六甲”(万年稻源甲天下、万年稻产甲天下、万年稻商甲天下、万年稻窗甲天下、万年稻学甲天下、万年稻香甲天下)。形成珍珠贡米、建材有色金属和光伏化工三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产业集群,规划中的“国际稻米城”将设计餐饮住宿区,表演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等区域。为了让“国际稻米城”名副其实,主办方还将加快引进世界五彩米、黑米、红米、泰国香米、日本玄米等国际知名米种,并在城内建设以稻米生产大国为主的“中国街、泰国街、巴西街、印度街”,展示各国稻作文化。
万年县委、县政府运用世界稻作起源地这一独特优势,把“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确定了全方位和长期性的目标
——主要目标。万年国际稻米城建设涵盖一、二、三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期为2008——2020年,总投资418亿元。规划总体目标是:办好“一节(稻作文化旅游节)”弘扬稻作文化,实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建好“一城(国际稻米核心城)”使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成为稻米及关联产业集聚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稻作文化展示和观光旅游中心;基本实现“六甲”目标(六个天下第一)。建成“一个世界级,八个国家级”。达到世界各地稻米及其关联产品吃在万年、看在万年、买在万年、卖在万年、游在万年、乐在万年的目的。使万年成为对接长珠闽(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排头兵、带动中部崛起的桥头堡。
——近期目标(2008年-2010年):主要侧重于稻作文化的调研、挖掘、整理以及初步走向世界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办好第三、第四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力争2008年实现年初提出的“五个增长、两个增收、六个提高”奋斗目标。2009年,确保顺利实现“决战三年、实现跨越,力争翻番、达到双四”的奋斗目标,2010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和5亿元。
——中期目标(2011年-2015年):主要侧重于稻作文化的展示和提升,加大经济转型力度,通过打造“一城、一节、六甲”,初步形成3个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产业集群(100亿珍珠贡米产业集群、200亿建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100亿光伏化工产业集群)。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000美元和2100元。
——远期目标(2016年-2020年):主要着眼于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着眼于全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整体水平的推进和提高。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000美元和3000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努力把万年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强县。
“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十六个一百工程(16100工程):100万亩贡米标准化种植、100万吨贡米系列产品加工、10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100万头生猪加工、100吨珍珠系列产品加工、100万亩果、茶、油茶、雷竹、苗木等经济林基地及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带动100万农户;100万平方米神农源风景区建设、(一期)100万平方米稻米核心城建设、接待100万游客人次吃住游购乐;100万吨贡米系列产品物流、(远期)100万吨粮食流通节点及稻米期货市场、达到100亿元物流交易额;在此基础上加上年产40万吨新型耐火材料、10亿支节能灯生产、光伏电子照明产业园、10.08万吨氟化工系列产品生产、户外运动用品生产等项目的实施,建成珍珠贡米、建材有色、光伏化工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的产业集群。具体项目如下:
——稻米保护中心主要有: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裴梅苏维埃遗址、贡米原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赦庵恢复重建等文化保护项目;贡米种质资源、万年河三角帆蚌水产种质资源等资源保护项目;神农源国家级森林公园、珠溪生态公园(一河两岸景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林业血防工程、长防林工程、万年河一河两岸防洪治理工程、珠溪河一河两岸防洪治理工程、万年县鄱阳湖滨湖保护区等生态保护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优粮工程标准良田建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排灌工程、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等生产保护项目;城镇供水水源地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农村建设等生活保护项目;100万亩贡米标准化种植、10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10万亩珍珠标准化养殖、建设、100万亩果、茶、油茶、雷竹、苗木等经济林基地建设、1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等生态农业开发项目。
——稻米加工中心主要有:扩建年产100万吨贡米系列产品、50万吨肉类产品联合加工、100吨珍珠系列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板栗粉、板栗露生产加工、绿色蔬菜精加工、生姜保健制品、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生产、南瓜系列产品开发、年产7500吨海鲜蛋白胨等以米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项目;年产40万吨新型耐火材料、建筑陶瓷系列产品生产、复合新型粉体建材产业基地、石膏板材生产、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年产20万吨硫酸钙固体废物再利用、鑫银产业园、变压器铜带生产、汽车配件生产、等以建材有色金属为支柱的传统产业项目;10亿支节能灯生产、光伏电子照明产业园、10.8万吨氟化工系列产品生产、窗式太阳能热水器、OLED显示屏项目、电子元件产业基地、户外运动用品生产等以光伏节能、高效环保化工为先导的新兴产业项目。
——稻米交易中心主要有:粮食期货市场及世界稻米物流园、年流通量50万吨粮食流通节点、农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珠宝交易中心、江南米业市场升级改造、户外产品交易中心、建材物流园、四海物流园等项目
——稻米展示中心主要有世界稻作文化园、民俗文化与生态体验地建设、稻米生产田间展示区、稻神博物馆建设、万年稻作文化百里生态旅游长廊、神农源(仙人洞)风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国际稻米核心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
——稻米餐饮中心主要有:天下美食一条街建设、万年县第二水厂建设、县城区管道天然气输送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管见网建设、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填埋、陈石一级公路建设、高速养护中心、农村路网建设、、万年港综合码头建设等项目。
——稻米研发中心主要有:农业生态科技园、稻米研发基地、粮食科技大楼建设、总部经济集中区建设、环鄱阳湖职业教育中心、鄱阳湖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
“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项目生产力布局是一廊一带、六个中心。一廊:即陈石经济走廊,南接皖赣铁路,北抵乐安河万年港,中间以陈石一级公路相沟通,包括陈营、石镇、汪家两镇一乡部分地区。陈石经济走廊主要建设稻米加工、交易、展示、餐饮、研发等五个中心。
——稻米加工中心:重点分布在一园四区,即万年工业园的丰收产业园区、建材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及化工产业区。重点打造珍珠贡米、建材有色、光伏电子三大产业集群。
——稻米交易中心:重点分布在陈营镇、汪家、石镇、建设世界稻米物流园(天下米市一条街),江南珠宝交易中心、江西建材物流中心。
——稻米展示中心:布局于县城,建设稻神博物馆、万年六甲主题公园。
——稻米餐饮中心:布局于县城、石镇,建设天下美食一条街。
——稻米研发中心:布局于万年县城,建设稻米科技大楼及稻米研发基地。
一带:即万年生态经济带,分布于12个乡镇,建设稻米保护中心。该中心包括以下两个区:
——稻源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大源、裴梅两镇。主要建设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神农源风景区基础设施及景区开发、国家级森林公园等等。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分布于除大源、裴梅之外的10个乡镇,建设以珍珠、贡米、生猪标准化种(养)、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
项目涵盖一二三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把“一城”(稻米核心城)当作国际稻米城项目中一个重点项目来建,建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使其成为稻米及关联产业集聚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稻作文化展示和观光旅游中心。为此,该县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系,成立了万年国有资源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运用“BOT”、“PPP”等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项目融资模式,解决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去年以来,该县经济服务中心、会展中心、一河两岸等近30项城建类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县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共有物流企业75家,从事个体物流行业560余家。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近10万。
推动全县GDP在2018年登上100亿元台阶,努力实现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生态模范县等国家级荣誉。
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000美元和3000元,试想到那时,万年将是多么的美丽啊,让我们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万年努力奋斗吧!
第十九章:贡米之谜
——破解万年贡米无法外地移植之谜
万年贡米特点是米质优良、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质白如玉、软而不粘、香柔可口,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吸引了不少外来客商和农友。
2008年1月,万年县农民依靠贡米发财致富的消息传开后,与万年县裴梅镇毗邻的余干县古埠镇青年农民张在刚很快来到万年要来了万年贡米粮种,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到了2008年初冬,正当张在刚收割万年贡米稻的时候,却让他愣住了:贡米产量远远不如当地的万年老表。为此张在刚特专程去了余干和万年县农业科技部门,从中他豁然开朗,找到了贡米之谜不能移植余干的科学要点。
首先张在刚明白的第一点就是贡米“认生”,只适用它自已生长的故土。
万年县境内发现了距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植硅石,从而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1995年以来,中国美国二国联合农业考古队对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进行二次发掘,发掘结果震惊了世界。经过对二处遗址的孢粉和植硅石分析,发现了12000年前野生稻和一万年以前的栽培稻植硅的标本,从而将闻名中外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稻作文化一下又推至到1万年前的先民穴居时代。这一考查发现被出席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各国权威确认为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被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三。裴梅镇是万年县南大门,素有“贡米之乡”、“革命摇篮”的美称,周边同弋阳、贵溪等县市接壤,境内有锦黄公路纵贯南北、皖赣线横跨东西,全镇面积152.6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共6435户,22063人。
裴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今传奇、遗留古迹较多,唐代兵部尚书右仆射刘汾因爱女双目失明,隐居该镇南嵩坞不出,留有大赦庵刘汾墓址;明朝朱元璋因战火失利,逃至荷桥村“娘娘岭”,食用了当地村姑仅剩的一碗米煮的粥,感到味道很好,当上皇帝后,命该县岁岁纳贡,始有“贡米”;清朝雍正癸丑年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聂位中死后,被赐封造庙祭祀,留有九子岭、九峰庙;新民主主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该镇建立了苏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万年县葛毛坞支部。在富林村建立了赣东北苏维埃政权,领导发动了坞头暴动,打响了万年土地革命的第一枪。现在赣东北苏维埃旧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裴梅山川秀美,资源丰富。境内有大港桥水库、红色水库、龙泉湖等大小湖泊30多座,水域面积2240多亩;全镇耕地面积19102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4000多亩,贡谷种植面积 400余亩,是万年的主要产粮区;林地面积1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林木蓄积量100万立方米,毛竹200多万根;矿产资源有金、银、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有金属矿16 种;已勘察探明储量国际农业考古发掘证实,江西万年县有12000年稻作历史,是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和发源地。万年贡米:相传,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皇帝南巡,途中梦见江南有“千斤冬瓜、寸长大米”,便差人到南方查访。当差人查访至江西万年县(古时称明置县)荷桥、尤港一带时,果然在野生稻谷中发现有“三寸粒”稻米,而且米质非同一般,便速回朝呈报皇帝。皇帝听后大喜,当即传旨江西万年荷桥、尤港“代代耕食、岁岁纳贡”。万年贡米由此得名。 万年贡米则原产于该县的裴梅镇荷桥村山区,春季播种到初冬才能收获,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因被朱元璋钦定为“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而得名。这种米颗粒大,体细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经测定,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有意思的是,仅荷桥村300余亩山区水田出产的才最为正宗,移植到其他地方其品质则明显下降。据专家考证,万年贡米生长要求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垅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温变异等特殊的自然环境,然而荷桥村则恰好符合这些条件。因此荷桥作为万年贡米原产地,2005年被国家公布为原产地域。去年,万年贡米又成为受省级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
1、对地理环境的要求。
万年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河下游,鄱阳湖东南岸。地理坐标为北伟20°31°15″至28°54′48″,东径116°46′48″至117°15′10″之间。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43公里。山地占61.4%,耕地占18.7%,水面占6.4%。
万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最高点主峰海拨高度685米,西部只有海拔11.5米,自然形成东部高中丘区,中部中低丘区,西部低滨湖区。
万年贡谷属喜温作物,宜栽培在高、中丘陵地区,山上植被多林茂,田垅较窄田脚较深之地,这种田块兜风,日照直射时间短,中午前后约六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自然直射,万上地理环境正好符合万年贡谷其喜温的要求。
2、对土壤的条件要求
万年贡谷生产区域土质基础与地形和成土母质一致,由于垂直高度变化不大,水平范围较窄小,海拔高度在15-80米,主要以小丘土壤和丘陵区土壤为主,类型有水稻土的各个亚类,水稻土以潴育型、淹育型和潜育型三亚型为主,土层一般较厚,质地销粘,田脚较软,土层(1-15cm)养分状况,平均为有机质2.9%左右,全氮0.145%左右,全磷0.079%左右,咸解氟 136.59ppm,违效磷4.57ppm,违度钾59ppm,有机质含量较高,特别适合万年贡谷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3、对水环境要求
万年贡谷其栽种区域是高、中丘陵地,山上植被树多林茂,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均地表产水量10.5/亿立方米,多年均经流深917.7毫米,亩均水量达3228立方米(除外来水量)。地下水多年均总经量20.77万吨/日,日均流量为2.4立方米/秒。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孔隙隙水,碳粉盐岩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灌溉用水水质所有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并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垅田层深长年清泉长流,特别是大暑至白露的二个月中,不仅雷陈雨多量大,而且这个时候的灌溉水温也比气温低3—5度,正符合万年贡谷喜温,怕旱的要求。
4、对气温环境的要求
万年属亚热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数为1803.5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08.74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7.4度,年降雨量为1808毫米,年均无霜期达259天,年均相对湿度为 82%,春夏季以偏南风为主,秋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区域气候非常适合万年贡谷其全生育期日均气温在25度左右为宜,昼夜温差在10度左右的要求。
其二、张在刚明白的第二点就是万年贡谷属喜温、抗寒、耐脊薄水稻作物,要种好万年贡谷就必须有一套传统的科学的贡谷生产、栽培、加工技术。
本品为一年生水稻,春播秋收,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110-130公分,穗长:21-25公分,万年贡谷粒呈淡黄色,谷顶端有芒,芒长与小麦相似,芒色与谷色基本相仿,芒较坚刃并具弹性不易折断,谷粒长直形,无沟咀。万年贡谷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可能是古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逐渐选育而成。万年贡米栽种在丘陵地区的垄田中,土壤富含有机质2.9%以上,水源中富含微量元素,且无污染,在耕种时不施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土制灯诱杀、深沟灌水等环保方法除虫,所产之米属纯天然绿色食品。万年贡米体大粒长、洁白如玉、晶莹透明、味美醇香、绵软可口、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及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被誉为“五谷之首”。万年贡米煮后软而不粘、饱而不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认证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万年贡米具有抗虫害、无污染、生长周期长等特点,故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安徽有较高声誉,备受广大客商的欢迎。近几年来,集团严格实行五级产品质量检验(原粮进厂检验、在制品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厂长签收检验)把关制度,生产的万年贡牌系列免淘米具有腹白小、白如玉、米粒整齐、无杂质、无谷粒、无砂石、无糠米、米饭糯而不腻、营养丰富等高贵品质而誉冠五谷,堪称“米中珍品”。
万年贡谷属晚熟晚籼稻品种,其保持了野生稻长芒植物学特征。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成穗率50%左右,穗长23厘米左右。谷粒项端长芒芒色基本相仿,呈淡黄色或黄包,芒较坚刃,并具弹性不易折断,谷长直形,不勾咀,谷壳较薄。
万年贡谷出米率70%以上,米质优良,无腹白心白,白玉色、透明度好、长梭形,吸完水分后向二头伸长,饭香四溢,软硬适中,隔餐不糖化,不返生,蛋白质含量25%以上,钙含量 48.4mg/kg左右,锌含量21.4mg/kg左右,锰含量16.4mg/kg左右,铁含量0.5mg/kg左右,铜含量2.58mg/kg左右,镁含量2.17mg/kg左右,稀土含量<0.1mg/kg,脂肪酸值含量18.9KOHmg/100g左右,维生素B10.4mg/kg,B20.2mg/kg左右,胶稠度85-100mm,直接淀粉含量25%以上。
万年贡米吸四季甘泉,采日月精华。粒细体长,形状如梭,质白如玉,米色透明,软而不粘,味美醇香,具有较好的人体所需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中偏低的糊化温度,具有较高的胶稠度,具有一定的药善功能。
正是由于人们知道了万年贡米的营养价值及其特色,才使万年贡米成为人们喜爱的大米精品。
张在刚找到的第二条贡米之谜是贡米生产、栽培、加工、管理要有一系列的科学体系。
几百年来,万年人民总结出一套传统的贡谷生产、栽培、加工技术,同时按照科学种粮的技术,制定颁布了适合万年贡米综合标准,包括《贡谷生产技术规范》、《万年贡谷良种培育操作规范》二个部分,加工按国家标准实施。在万年这块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加工,就能够生产出具有独特品质的万年贡米产品。万年贡米的生产管理模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培育
良种繁育区选择在海拔高度50—80米之间的东北朝向或东向的垅田,田层深厚不冷浆、有机质丰富且具中等肥力,用自然山泉水或库水灌溉,夏天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在10度左右,严格按照国家粮食种子要求进行生产,精选良种。
2、适时移栽,秧令应控制在25—30天之间,大暑前必须插完。晴天稻田插秧应带水插秧,实行宽行密株长方形栽插,行距26厘米,株距13厘米,亩插1.8万株左右。
3、注重水分管理
保持寸水秧苗返青,禾苗返青后至幼穗分化三期保持温润灌溉,以干为主,适时晒田。幼穗分化期须保持水层为主,3—5天应排放一次水,以便换气,使其活根健杆,抽穗灌浆期要足水,谷粒未成熟不得过早断水。应保持田土壤湿润无积水,大署至白露高温时期,水源充足的应保持活水勤流灌溉,改善田间小气候,确保优质高产。
4、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首先要施足基肥,要求每亩放猪牛 粪30—50担,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合理追肥并注意平衡。插秧后7天,每亩施硫酸钾三源复合肥15公斤和尿素4—5公斤,促其分檗,20天左右每亩施尿素3—4公斤,齐穗时追施壮子肥尿素2—3公斤。
5、除草
结合施肥,实行人工耘禾除草2次,不得用化肥除草剂。
6、收割贮存
谷粒成熟度达95%左右就可以收割,防止完全成熟后稻杆软化倒伏,影响产量和质量。
收回湿谷分品种及时翻晒,不得堆放太久,以免谷变色,米变质。
贮仑要消毒灭虫,贮存包装运输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解放以来,万年贡米在历次参展和评比中获得一系列奖牌,受到社会各届的普遍赞誉。1958年印度尼西正万隆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大米”。从八十年代至今连续评为江西名牌产品,商业部部优产品。
万年贡米现有种植面积1.7万公顷,分布全县15个乡镇,在历年的市场销售中实现了优质优价,与其它县市同类大米相比,其市场价高出10%以上。产销二旺。每冬菇初都有浙江客商直接与当地政府农民签订订单,包销全部产品。万年贡米除一部分出口外50%销往浙江,30%销往广东,本省只有20%的销量。
7、及时加工
贡谷进仓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加工严格按照国家大米加工要求执行,确保万年贡米质量。
综上所述,张才刚认识到:万年贡谷尽管过去很多外地人花费了大量精力,但一旦从万年产地“引中”至其它地域,其质量和色味俱变,充分说明万年贡谷的生产有着明显的区域局限性,与生产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万年贡米不是随意移植到哪里就能种好的植物。寻找到了万年的贡米之谜,张在刚不禁心里产生一种遗憾,同时对生长在万年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产生一种强烈的敬慕之情。。。。。
第二十章:“粮王”卖粮
——万年县围绕市场规律搞好贡米营销剪影
贡米历史悠久,名扬四海。经国际农业考古发掘证实,江西万年县有着万年稻作历史,是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和发源地。早在南北朝时,朝廷就将万年贡米视为贡奉之珍品。今天的万年贡米就产于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江西省万年县。
近年,万年县瞄准大市场,引进沿海资金,以龙头企业带基地的形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贡米产业,经过短时间的磨砺,以“万年贡米”、“皇阳贡米”等名牌产品为龙头的贡米系列优质米,不仅成功打入了全省各地的沃尔玛、麦德龙、天虹商场等大超市,还销售到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安徽等地市场。目前该县以贡米优质稻为主的早稻种植面积达23.3万亩,优质率达95%以上。江西万年贡米集团位于江西省万年县,集团依托资源优势,集技、工、贸于一体,现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十大重点龙头企业之一。集团以万年贡米集团有限公司、万年皇阳贡米有限公司为龙头,旗下汇集江南米业市场、28家粮食加工企业、2家仓储企业、1家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占地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01亿元。集团的主导产品——万年贡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万年贡牌系列大米、皇阳牌系列大米均荣获“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省著名商标”,集团大多数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集团以“整合资源、做强品牌、带动产业”为经营理念,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围绕市场规律搞好万年贡米营销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领广大农民致富。
剪影之一:物以稀贵,卖出天价
现在市场上一般大米一公斤只卖3元多,一吨大米也只能卖3000多元。但2007年11月17日,在种出世界上第一颗水稻的万年县,当地出产的5公斤原产地贡米经拍卖,竟创下了一公斤 13800元的天价,比4吨普通大米还贵。
据了解,由万年贡集团此次拍出天价的万年贡米出产于原产地90亩范围内。来自深圳的客商任志祥竞拍成功后高兴地说,万年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贡米是米的“老祖宗”,价格是一方面,所谓物以稀为贵,值!
万年县境内已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植硅石,从而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贡米原产于该县的裴梅镇荷桥村山区,春季播种到初冬才能收获,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因被朱元璋钦定为“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而得名。这种米颗粒大、体细长、谷顶端有芒,芒长与小麦相似,芒色与谷色相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经测定,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 有意思的是,仅荷桥村300余亩山区水田出产的米才最为正宗,移植到其他地方其品质则明显下降。据专家考证,万年贡米生长要求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垄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温变异等特殊的自然环境,而荷桥村则恰好符合这些条件。因此荷桥村作为万年贡米原产地,2005年被国家公布为原产地域。2006年,万年贡米已成为受省级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2007 年11月17日,种出“世界上第一粒水稻”的江西省万年县出产的5公斤原产地贡米经过拍卖,创下了每公斤1.38万元的天价。在拍卖会上,深圳中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任志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么贵的米买来也不是为了吃,主要是放在公司向客商展示和推荐万年的贡米。”任志祥说,万年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贡米是米的“老祖宗”,应物以稀为贵。
因为万年贡米好卖,且能以比普通大米更高的价格售出,不仅万年32家大大小小的米厂纷纷打出“万年贡米”招牌,连周边县市也纷纷效仿,市场上真真假假的“万年贡米”开始影响着万年人的声誉。
“把万年贡米这个品牌唱响,对万年农民是一个好事。站在这个角度,我想要拼一下,想办法把它做得强一点,大一点。”当整合万年贡米品牌的重担再次压在蔡阳厚的身上时,他没有像6年前那样回避,而是选择了挑战。
剪影之二:网上一点,黄金万俩
1995年,万年县委宣传部干部蔡阳厚弃笔辞官下海,创办了万年县首家精制米厂。这在全县,在全市都引起震动。谈到蔡阳厚,在万年县人人皆知,因为他在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江西日报》《上饶日报》发表过大量的稿件,是个名符其实的文官。文人下海要多大的勇气,但他是个不愿寂寞,敢于拚捕的人,他立志要创大业,要追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真正的人生价值,他的目标是要让万年贡米走出万年,万年飘香。
2000年,在打开万年及周边县市之后,南昌的大超市洪客隆和百货大楼成了蔡阳厚进军的目标,第一年销售目标8万吨,但头一年便旗开得胜意外地做到40吨,第二年更飙升至100万吨。如今,不仅南昌所有的A类、B类超市少不了“皇阳”牌万年贡米,甚至沃尔玛、麦德龙、易初莲花等国际连锁大超市都张开了双臂,包装精致的极品贡米单价19.8元/公斤,为中国大米价格之最,仍供不应求。
目前,万年县江南米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安装完毕,实现网上交易,大米期货市场建设已申报国家发改委立项。近两年,该县加快建设江南最大米业市场步伐,米业市场今年将实现交易量140万吨。 万年依托充足的粮源及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米业市场,到2008年交易量已达到70万吨,交易额15亿多元。为进一步做大米业市场,该县引导当地粮食龙头企业出资1000万元组建江南米业市场有限公司,启动江南米业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和大米期货市场。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526.9万元,市场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稳固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
该县按照大流通、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将全县32家粮食加工企业联合起来,重组万年贡米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资本市场进军。同时,利用交通优势,扶持做大本地物流企业、流通组织,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商贸物流企业,为米业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支撑。
“32个加工厂的加工能力超过30万吨,但目前只能生产5万吨,不到总资源的六分之一。”按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的设想,万年贡米要走“买自己卖世界”这一市场导向型的路子,首先就必须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要把原来的万年贡集团从县粮食局剥离出来,并且要把优质资产划给国企,通过企业市场化、市场企业化,最终走企业集团化的路子,做大做强万年贡米产业。
“要整合品牌,首先就必须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种植标准。”据悉,即将成立的社会米厂投资管理公司将测算社会米厂生产扶助资金,制定万年贡米行业标准,并按照标准对各加盟的米厂实行生产流程监控,确保万年贡米的声誉不受损。凡是加盟集团的米厂要用“万年贡米”商标,必须按照集团公司规定的行业标准要求加工生产,由集团公司制订销售方案和销售指导价。同时,自2004年建成后就一直形如虚设的江南米业市场改造工程也即将启动。该项目建成后,米业市场将进行原粮购销,可辐射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地18县(市、区),形成赣浙皖三省粮食流通网络,年交易粮食可达3亿公斤。
“大河不满,小河没水。我们将把市场建成大米交易税负最低、价格最低、费用最低的专业市场,真正做大做强万年贡米产业。”走在即将百废待兴的大市场里,闻悉200万元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专项资金国家发改委已经下拨时,县委书记陈荣高的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块石头。
为打响自己的品牌,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万年贡米创造性地走“买自己卖世界”这一市场导向型的路子。去年4月,该县把原来的万年贡集团从县粮食局剥离出来,并且把优质资产划给国企,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万年贡米集团破茧而出。“五一”长假的前一天,万年皇阳贡米公司董事长蔡阳厚接受县委的任命,戴上了万年贡集团董事长这顶国企的红帽子。
新成立的万年贡米集团把经营品牌作为企业的首选战略,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基地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集团为农民提供种子和技术,并向农民承诺,无论什么时候收购,都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保护价收购,先后在全县10多个乡镇建立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该集团还探索引导农民发展有机稻,农民按集团提供的稻种和技术进行无公害种植。今年,为了推出订单农业,该集团与裴梅镇龙港村、上坊乡港边村农户签订了5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协议,带动辐射该县建立了11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可为农户增收500多万元。该县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该县先后制定了14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文件,并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核心”的开发管理模式,促使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县财政每年还拿出40多万元,鼓励农业企业提高种养科技含量,争创“绿标”,目前“万年贡”牌大米已获“绿标”。新成立的万年贡米集团与其下属万年皇阳贡米实业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后,借助央视宣传效应,预计年内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
剪影之三:同行叫卖,冤家路宽
有机米、贡米、功能米、香糯米…各种米要有多少有多少。在2009年1月12日的上海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品牌的稻米摆开了一场“斗米”擂台赛,比一比谁家的米粒头饱满、色泽光鲜,赛一赛哪家的饭香气四溢、口感软糯。消费者在不同的摊位前,抓起一把米搓搓看看,凑到鼻子下闻闻,再亲口尝尝现场烧煮的米饭,心里自然就会分个高低上下。
在“斗米”现场,来自江西万年贡米和上海崇明的“瀛丰五斗”有机米尤其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两家米业的老总也慕名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种植经验和今后合作营销事宜。
江西多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63%,省内湖泊水质85%以上是三类水,有许多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万年贡米、赣南的橙和桔、婺源的茶叶,还有板鸭、酱鸭等。2009年1月12日是江西第三届名优农产品在上海农展馆展出的第一天,上海市民购买热情高涨,江西“老表”喜不自禁。
边门进馆第一摊位,是“万年贡米”,每公斤卖50元。什么米?这么贵!原来,万年县种植上等贡米仅3000亩。同样的土质、水源,这里的种子翻过一座山便种不出原来的味道。赣南的脐橙早已出名,10多个摊位前没有一个是闲着的。鄱阳湖、军天湖的水养出来的鲫鱼,30元一条照样有人买。开幕式那天,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江西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江西省内每年生产400亿斤粮食、3000万头生猪,200多万吨水果、20多万吨水产品,有一半多要销往省外。其中万年贡米最受人青眯。
江西有地缘优势,紧靠长三角、珠三角,江西的农产品傍晚还在产地,次日就可以供应给沿海城市的菜场早市。而上海是江西农产品通往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
上海市农委副主任严胜雄说,如果每个省都有10个万年贡米一样的品牌农产品来到上海,全国就有2000多个,这些名优农产品将来都入驻到正在青浦华新建造的西郊国际农产品批发中心里,那么上海市民就不愁没有好东西买了。
万年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和生产瀛丰五斗米的上海万事发公司副总经理陈玉良在产品展销会上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洽谈,他们都带着欣喜的眼光欣赏了对方的产品。
上海万事发公司副总经理陈玉良从中了解到,万年贡米顾名思义为“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吃的米”。相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当年在鄱阳湖一带打仗的时候,梦见江南有“千斤冬瓜,寸长大米”,便差人查访。果真有人在江西万年县觅到了此米,朱元璋登基后传谕“代代耕种,岁岁纳贡”,因而万年贡米也称“国米”。万年贡米栽种在丘陵地区的垄田中,土壤富含有机质2.9%以上,水源中富含微量元素,且无污染,在耕种时不施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土制灯诱杀、深沟灌水等环保方法除虫,所产之米属纯天然绿色食品。万年贡米体大粒长、洁白如玉、晶莹透明、味美醇香、绵软可口、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及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被誉为“五谷之首”。万年贡米煮后软而不粘、饱而不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认证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而万年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认为.“瀛丰五斗”有机米也不逊色,它曾经成功地打造出国内首张有机食品“身份证”,其生产基地不足1万亩、年产量仅2000多吨,是上海地区惟一同时通过香港、日本、欧盟、美国等相关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稻米,还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有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为了让广大消费者看的明白、吃的放心,“瀛丰五斗”有机米在有机生产历程中,一直坚持采用区域内循环式的有机耕作建立内循环模式;独创首家水稻害虫天敌的保护、饲养、释放技术,建立了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系统;探索了系统内的生态培肥技术,满足了有机水稻生长的生理所需;引进了日本生物活性水和冰温保鲜技术,通过生物活性水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植物的抗性和免疫力,而冰温保鲜技术可保持有机米的常年新鲜,让消费者四季都能吃上新米。而正是由于“瀛丰五斗”有机米具有与众不同的种植历史和独一无二的技术特点,让消费者找到了品尝“远古米香”的感觉。难怪不少消费者将其耕作生产过程比喻为吃“有机肥”、喝“活性水”、住“空调房”。
不少消费者在两家米业摊位前不停地比较、打听、品尝,由于各具特色,确实一下子难有取舍,干脆都买些回家过年。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虽然由于副食品的日益丰富,但对于不少上海人来说,能在饭桌上吃上一碗既不施化肥,又不使用农药的喷香米饭,的确是深受人们喜欢的产品。
万年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和生产瀛丰五斗米的上海万事发公司副总经理陈玉良经过交流洽谈,彼此关系也从原来的同行竞争变成的相互合作、共促发展,双方决定携手为老百姓餐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好稻米。
第二十一章:日月易变
——万年县利用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展旅游业侧记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个既能吃好让人如同吃了山珍海味,又能玩好让人玩得乐不思蜀的圣地?对此,不少人深有体会地说:“有!”这个地方便是那个被世界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喻为“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被称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江西省万年县。
地处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当今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江西万年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稻作文化。考古人员发现,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文化堆积层中发掘出的栽培稻植硅石,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它把世界稻作起源由七千年前推移到一万四千年前。当我们想到今天世界上多数人还是以大米为主粮,而最早的大米竟是出产于万年仙人洞古人类栽培稻时,不能不令人们为之兴奋、为之骄傲。勤劳智慧的万年古人类创造了世界最早、最具价值的农业文明和远古文明,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至今仍惠泽世界几十亿人口。万年仙人洞和吊洞环遗址是一座光耀千秋万代的伟大历史文化丰碑,也是今天的万年人正为之付出艰苦努力,使文化力变成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工程。如今,前来万年仙人洞吊桶环观光的人认识到:万年只是一个只有数百年历史的小县,名不见经转,不为世人所知。如果以她的年龄来说只是一青春少年。而在她的区域内所产生的历史他是一个历史巨人,万年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他又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化大儒。如果我们用穿越时空的思维去思考,就不难发现青春少年,历史巨人,文化大儒不是人为的牵强,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灿烂的古文明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岁月碰撞出来的耀眼火花。我们都知道,世界文明的传播不是以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来确定他的走向而是像滚雪球那样由小变大,步步侵润,层层舒展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早在一万四千年以前,甚至更遥远的年代,在万年仙人洞周围居住着一批刚从由猿而进化成人的古代人,依山傍水,在洞栖居,并已能制作工具,开始以狩猎和采摘野果为生。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至野外生存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活的艰辛使他们不得不考虑生存资源的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转变,而这一转变却产生了一个跨越千年的飞跃。他们经过不知多少次的试验,终于把野生稻改为人工栽培。从此这里稻花飘香,绿浪千层,人们的脸上如春光明媚。这一先进的栽培方式的产生,给万年这块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稻作文化是万年独一的、历史的、不可再造的名片。”江西省万年县委、县政府在南昌召开的“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建设”专家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沈激先生和江西省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新闻笔者等上百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发现在考古价值上可与陕西兵马俑考古发现具有同等价值甚至超过兵马俑价值,但是陕西兵马俑的发掘给人强大的震撼,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成为陕西旅游产业的龙头。而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考古学术价值很高,而旅游开发观赏价值还未体现出来。
然而,在考古价值上可与陕西兵马俑考古发现具有同等价值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无论知名度还是开发状况,都无法与陕西兵马俑相提并论。万年人自己都认为,仙人洞、吊桶环就像月亮,古老、神秘、诱人,却不实用。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只有把月亮变成太阳,照到万年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给万年百姓带来财富,带来幸福。
如何开发利用这两个遗址,把“月亮”变成“太阳”,成了万年人苦苦思索的课题。近几年来,万年县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将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打造成世界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世界稻种文化区,发展观光农业,培育旅游热点,并将其融入三清山、景德镇、龙虎山三角旅游区,其旅游潜力不可估量。
近日,笔者在穿越大源盆地时看到,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保护还处于如火如荼阶段。在小荷山四周,有恢复如初的原始痕迹;在洞穴外是刚围好的栅栏;洞穴内潮湿积水、空气浑浊,反映原始先人在洞内用石棒碾米、制陶、加工生产工具等活动的6组泥塑已吸引不少人来参观。万年县文化局的同志表示,他们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上升到新的水平。一年一度的“首届中国(江西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是万年挖掘仙人洞遗址稻作文化每年迈出的新一步。
如今,在仙人洞,我们从仙人洞泥塑中可以再现先民当年的渔猎生活。仙人洞旁边,是风光秀丽的村庄,曾经是先民驯化野生稻的地方,如今依然是良田万顷。万年,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因为稻作起源地的品牌,让万年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走近了万年!
事实上,由于稻米历史悠久,万年贡米名气很大。而“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始,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因此认为,挖掘、整合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争当排头兵的策划主题,理应在“吃”上做文章。稻米,是一种涵养生命的食物;稻米之路,是一条滋养生命之路。稻米,不但须臾不可或缺,还要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耕地、水资源不断减少以及满足人口不断增多、质量要求提高的挑战。万年贡米特点是米质优良、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质白如玉、软而不粘、香柔可口,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营养丰富。万年贡谷属晚熟晚籼稻品种,其保持了野生稻长芒植物学特征。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成穗率50%左右,穗长23厘米左右。谷粒项端长芒芒色基本相仿,呈淡黄色或黄包,芒较坚刃,并具弹性不易折断,谷长直形,不勾咀,谷壳较薄。万年贡谷出米率70%以上,米质优良,无腹白心白,白玉色、透明度好、长梭形,吸完水分后向二头伸长,饭香四溢,软硬适中,隔餐不糖化,不返生,蛋白质含量25%以上,钙含量48.4mg/kg左右,锌含量21.4mg/kg左右,锰含量16.4mg/kg左右,铁含量0.5mg/kg左右,铜含量2.58mg/kg左右,镁含量2.17mg/kg左右,稀土含量<0.1mg/kg,脂肪酸值含量18.9KOHmg/100g左右,维生素B10.4mg/kg,B20.2mg/kg左右,胶稠度85-100mm,直接淀粉含量25%以上。万年贡米吸四季甘泉,采日月精华。粒细体长,形状如梭,质白如玉,米色透明,软而不粘,味美醇香,具有较好的人体所需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中偏低的糊化温度,具有较高的胶稠度,具有一定的药善功能。正是由于万年贡米的营养价值及其特色才使万年贡米成为人们喜爱的大米精品。万年除了万年贡米外,还有着丰富的饮食资源。这里素有“鱼米之乡”、“江南名郡”之美誉。这里盛产大米、大豆、红薯、油菜籽、芝麻、甘蔗、萝卜,是农副产品集散地,盛产各类淡水产品,年产粮食10亿斤,优质大米60余万吨,豆类作物1万余吨,油料作物2万余吨,花生5400余吨,薯类6000余吨;是猪、牛、鸡、鹅、鸭等畜禽,银鱼、甲鱼、河蟹、虾等珍稀水产品的集中产地。与时同时,透过万年的几千年文明史他们发现:历史上,生活在鄱湖岸边的万年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和烹调技艺,特别是万年人做的红烧鱼。肉以色香味闻名各地。万年县的饮食原料主要是贡米。肉食主要是鱼肉猪肉牛肉狗肉鱼和酥油,并兼以蔬菜、豆类等其它农作物。茶,是万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之一。在万年农村的生活中,几乎人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就是茶。由于长期的生活、饮用,万年人对烧茶、制茶、饮茶早已积累了一整套的经验。无论是农村还是在城,人们最喜爱饮用的依然还是“茶”。这种茶的制作方法是,在茶壶或茶锅里放进砖茶或粗茶,让水将茶沸煮,使茶水熬成咖啡色。
为此,县委县政府得出结论:开发利用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在“吃”的环节上做文章,建设“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大产业,造福于万年人民,也造福于人类。
为了应对挑战,在“吃”字上做好文章,万年县把传承稻作之路、弘扬稻作文化、推进科学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建设了一批以万年贡米等为重点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开辟了以神农源为重点的稻作文化旅游区,建设了稻作文化纪念馆,举办了国际稻作文化节,使万年稻米和稻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重要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文化优势。现在,万年又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倡导,启动建设万年国际稻米城,将在提高稻米文化力和生产力方面进行深度的开拓。这在当前世界粮价飚升、粮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开创性举措,它必将进一步打响万年的稻作之源、生态之乡品牌,推进万年稻米的市场化、外向化、国际化、战略化,带动粮农增产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项目抓好了,一定能推动万年的稻米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其直接意义,除了构想当中所说的,是适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需要,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是将稻作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通过国际稻米城的建设,让更多的人来万年进行旅游和体验,使他们不仅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而且懂得米的来历,了解稻米之中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努力在全世界形成“稻不过万年不香、米不到万年不鲜”的文化穿透力,使世界上的优质米汇聚万年,使更多的人了解万年、钟情万年、向往万年、投资万年、游览万年、创业万年,并深深地记住了万年。
近年来,万年还积极利用稻作起源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贡米优质稻及相关副产品种植业。以贡米优质稻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达58万亩,培育出黑米、紫米、红米、普通米,并制定了米的不同等级标准,万年贡品牌8个系列大米产品均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贡米优质稻及相关副产品的交易流通日趋活跃。江南米业市场建设逐步推进,去年,全县粮食交易量达70万吨,交易额15亿多元;大力推进以稻米及其关联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烹饪美食。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去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0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亿元。今年1至5月,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6.4%和46%;饮食业已成为万年走上世界的一个独特而闪亮的窗口。,不断创先的万年先人,由吃饱到吃好的更高一层的追求。因时因地,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培育出形如梭,色如玉的万年贡米。这里成了世外福地,人间天堂。
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县长程文深深意识到,文化是区域发展的灵魂,是核心竞争力。要努力挖掘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点,要有产业支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和经济要素的紧密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就是产业。要以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世界稻米及相关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要有市场支撑,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重点抓好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让世界的稻米以及农副产品在万年能看得见、买得到、吃得好。让仙人洞吊桶环真正由月亮变成了为万年带来财富带来幸福“实用性”的太阳。。。。。
第二十二章:万年宝藏
——万年县以提高万年贡米产量为抓手搞好科技兴农工作侧记
野生稻是现代栽培稻的始祖。万年前江西万年县古人类就开始将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现代栽培稻,当时看似无用的基因也在不断的选育中逐步丧失。可现在的研究表明,现存的野生稻拥有现代栽培稻丢失的各种优异基因,这正是解决目前水稻生产难题的“宝藏”。
一.强化意识寻宝藏
水稻是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主粮。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巨大压力下,世界各国对水稻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世界的稻米消费量为5.8亿多吨,到2012年全球对水稻的需求将增加到6.6亿多吨。中国农业大学一项最新的联合对比研究表明,现代栽培稻相对普通野生稻,丢失了约三分之一的等位基因和一半的基因型,其中包括了大量优异基因,有抗病、虫、杂草及抗逆基因,也有高效营养基因和高产优质基因。
据育种专家介绍,野生稻优异基因在实验对比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十分明显。土壤缺磷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有三分之二的耕地缺磷,水田中大量施用磷肥造成严重污染。但我国一些野生稻能够在低磷的环境下健康生长;有的野生稻稻谷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7%以上,比一些肉类的蛋白质含量还高;有的野生稻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下还能存活;还有的野生稻能够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袭。但目前全球水稻种植面积难以增加。
万年县委县政府深深意识到,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将对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正进行水稻育种上的“绿色革命”,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要具备少投入、高产出、保护环境的特点,野生稻丰富的基因资源也成了解决水稻育种难题的“钥匙”。因此在全县科技种粮动员大会上,全县上下一致认为未来水稻生产要适应高产安全高效的要求,野生稻可开发的潜力最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野生稻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野生稻里寻找失落的“宝藏”——各种优异基因,野生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了水稻育种领域的竞争焦点之一。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认为,作为稻作文化故乡的万世年更要在科技兴农方面走在前面,寻回万年宝藏。
二.外请专家内攻关
2008年9月25日,万年县委县政府请来上饶市科技局组织有关农业专家对万年贡米集团实施的“万年贡米有机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进行现场测产。 该项目主要是积极策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城、一节、六甲天下”国际稻米城建设,通过对贡米有机栽培生产全程跟踪管理,集中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签订有机优质稻生产合同等措施,建立贡米系列产品有机化生产流程标准,大力推动有机稻的生产,对于提升万年县贡米品牌,保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万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家组一行冒着炎炎烈日,来到裴梅镇龙港村“3000亩有机贡米栽培示范基地”,实地随机抽取了三块稻田进行现场测产,并审阅了项目实施工作报告。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质疑、答辩、讨论后,专家组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测产评估报告。专家组指出,万年县在有机贡米栽培工作中,要进一步严格按照有机稻栽培技术流程、规范操作,把握好生产中各个环节,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万年是“稻米之乡“,传统的稻米习俗已在该地域传承了几千年。近年来,万年县乡村培养出贡米技术传承人20000多人,与时俱进总结出一套传统贡米生产、栽培、加工技术,主要包括:
1、万年贡米良种培育更新。良种繁育区选择在海拔高度50—80米之间的东北朝向或东向的垅田,耕作层浓厚不冷浆、有机质丰富且具中等肥力,用自然山泉水或库水灌溉,夏天门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在Io度左右,严格按照国家粮食种子要求进行生产、精选、良种繁殖田冬菇用经提纯复壮的原种,生产一级良种供万年贡米生产区域的大田生产用种.两年一更新。
2、万年贡米生产要点:
(1)适时播种移栽,一晚立夏边播种,秋龄应控制在3o天左右,二晚芒种到夏至前播种,大暑前插完。宽行密株长方形栽插,行距26厘米,株距13厘米,亩插1.8万株左右。
(2)禾苗返青后至幼穗分化中前期,保持湿润灌溉,以干为主,够苗适时晒田.幼穗分化中期至抽穗、开花朋,田内保持水层为主,3---5天排放—次水换气,活根健杆,谷粒未完熟不得过早断水,应保持田内湿润无积水。大暑至自露高温时期,活水常流灌溉,改善田间小气候,确保优质高产。
(3)山垅小块田以叶子返田,铲除田边杂草,隔冬翻耕沤作基肥,丘陵坂田,每田施猪牛栏粪30--50担(1500—2500公斤)。插秧后10天左右每亩追施人类灰100—150公斤或硫酸钾三元复合肥)5公斤和尿素4--5公斤,促进分蘖。禾苗封行时结合晒田亩追施饼肥25--30公斤,攻穗大粒多;脱肥田块齐穗时追施壮子肥尿素2--3公斤。
(4)除草结合施肥,实行人工中耕(耕禾)除草2—*3次,不得用化学除草剂附近草。
(5)适时收割贮存
万年贡米谷粒成热度达90%左右就要收割,防止完全成熟后稻杆软化倒伏,影响产量和质量。收回的湿谷及时分级翻晒。不得堆放太久,以免谷变色,米变质。贮仓要消毒灭虫,贮存、包装运输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精制加工
万年贡米稻谷进仓后,加工成万年贡米产品,必按照国家大米加工要求操作,确保万年贡米质量。
相关器具及制品等
1、万年贡米生产的主要器具和设施:犁、锄头、铁耙、喷雾器、铁铲、篇担、簸箕、镰刀、谷仓。
2、万年贡米成品;贡米9603、9618、2011、2030、2033、贡改27、41、42、123等。
3、稻米习俗制品;年糕、元宵米果、清明米果、粽子、糍粑、贡米酒、贡米年糕、贡米米线。
现全县15个乡镇仍延续着部分稻米习俗。万年贡米是晚籼稻”坞源早“品种加工而成的产品,原只产于万年裴梅地区部分乡村,后经种植推广,现已遍及全县15个乡镇,种植面积达1.7万公顷。
三.科技兴农粮农乐
万年县农村基层党员在致富路上敢闯、敢冒,善于用科学发展的观念、知识指导自己去种致富的“试验田”,如今全县3500名农村党员不但自己致了富,他们的经验还在全县广大农民中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万年县一贯重视农村基层党员的科技教育,着力打造党员致富能人,全县每年举办村级培训班1200余期,培训党员、群众36万人次。通过学习培训,党员群众不仅学到了技术,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闯市场的胆子也更大了。他们带头调结构、办实体、闯市场,纷纷成为当地致富的典型。党员致富后,他们以经验共享、信息共享和一对一帮助的方式,向贫困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湖云乡白马村党支部书记吴火桂通过向书本学知识,他承包本村无人问津的120亩低洼湖田,改作“鱼—稻”模式,第二年获收入5万多元。他成功后,发动村民大搞“鱼—稻”种养,面积达2400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增收50元。村民吴子忠在吴火桂影响下,发展生猪生产,年生猪出栏3000头,获利30万元。去年该村委换届中,他全票当选为村委会委员。梓埠镇李家村党支部5名班子成员,人人都办起实体,成了村民致富的典型。村妇女主任胡海荣,不但承包了140亩水田,还建起小型榨油厂,年收入6万多元。在她示范带动下,今年下李村小组涌现种粮大户5户,在本村或外村承包稻田700多亩。
2009年4月2日,万年县梓埠镇、村两级农技人员一行5人,利用周末时间骑摩托车载着500多公斤水稻良种,送到种粮大户手中。 河东村天池村小组吴少校正在家门口田间“作”秧田,农技人员当场把20斤水稻良种送到他手中,并把新稻种的特性以及种植方法一一向他讲了个明白。吴少校听后喜滋滋地说:“近年来,吃不愁、穿不愁,就是田里水稻产量上不去。现在你们给我送来了良种,我可得下点真功夫,一定要把产量搞上去,让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好。” 吴少校在该镇是个老种粮大户,今年他扩大了种植规模,光早稻面积就达到300多亩。镇里为鼓励这些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专项资金购买良种、早稻优质品种,趁农时送到他们手中。这一天,该镇白竹村种粮大户吴书庭、李家村种粮大户李德好等30余户种粮大户也收到了同样的春耕大礼。
8月5日下午,万年种粮大户姚妹兴一次性售出20吨早稻。手握厚厚的一沓钞票,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他告诉笔者,他共承包稻田1000多亩。雪灾过后,政府有关部门在尽快恢复损毁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派出了农技人员和机关干部帮助他搞好春耕备耕。在他们的指导下,姚妹兴广泛应用了“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水稻直播、抛秧、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措施,并全部选用优良品种。今年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20公斤,与去年比,每亩增收20公斤。
“这说明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了,不再‘靠天吃饭’,”姚妹兴开心地说。在石镇镇黄柏村收购点,正在卖粮的农民刘世红笑逐颜开:“我家种了20亩田,种田不交税,还给补钱,划算得很!”站在身旁的儿媳妇插话道:“今年收成好,又赶上粮食涨价,下半年还要在地里多投些钱,都种优质稻。”
刘世红开心地向笔者算起了小账:种植一亩早稻,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达到68元。10亩是优质稻4015,100斤卖到92元,其他的早稻也卖到80多元100斤。今年共收了8200斤优质稻,8000余斤常规稻,一起可卖到14000多元。除去开支,可净赚8000多元。加上农闲时干些副业,上半年的收入超过了1.2万元。”
“要是把下半年的田也种好了,今年仅种田的收入就可达到1万多元。和打工比,钱赚得差不多,但种田都实行机械化,比起来,就轻松多了。”刘世红说,“现在土地成了‘香饽饽’,要是能承包到更多的土地,就更有赚头了!”
据了解,水稻直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万年县近两年重点推广的水稻种植新技术。 2006年8月10日..,在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全县早稻全部采用了水稻直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亩均产量提高了40多公斤。
2009年上半年,万年县共落实早稻种植面积26.2万亩,较去年增加2.58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10公斤,每亩增产10公斤。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全县早稻实现节本增效近2000万元。
四.一枝独秀闯天下
万年贡米品牌的唱响,使万年县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买自己卖世界”的市场导向型新路子。去年4月成立的万年贡米集团把经营品牌作为企业的首选战略,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在全县10多个乡镇建立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今年,该集团与裴梅镇龙港村、上坊乡港边村农户签订了5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协议,带动辐射该县建立了11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可为农户增收500多万元。为用好“绿标”品牌,该县财政每年拿出40多万元鼓励农业企业提高种养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万年贡米集团的“万年贡”牌大米已获“绿标”,借助各级各类传媒的宣传效应,该集团预计年内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
长期以来,贡米一直是万年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首先,贡米加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相当数量的人员就业问题:其次,贡米本属农产品,可以有效地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每年都有浙江客商直接与万年当地政府农民签订订单,包销全部产品,万年贡米除一部分出口外,40%销往浙江,30%销往广东和福建,本省只20%的销量,历年产值达2亿多元。
万年县在建设“一城”的同时,以“六稻甲天下”为目标,全力开展稻源、稻产、稻商、稻窗、稻香和稻学等工作。利用稻作起源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贡米优质稻及相关副产品种植业。以贡米优质稻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达58万亩,培育出黑米、紫米、红米、普通米,并制定了米的不同等级标准,万年贡品牌8个系列大米产品均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贡米优质稻及相关副产品的交易流通日趋活跃。
第二十三章:荟萃稻乡
——外国官员和贵宾荟萃稻作摇蓝地万年的故事
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只在一个地方,就能吃遍天下大米饭,还能品尝到各种米制的糕点、米酒以及世界各地的特色菜肴?但在不远的将来,在万年的“国际稻米城”里,现代人吃遍天下饭游遍天下美景的梦想,能够变为现实。
2007年10月27日,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项目官员和美国、泰国、日本、韩国、中国以及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的著名水稻研究专家、学者50余人来到江西万年县裴梅镇贡米原产地,现场考察万年贡米稻。专家、学者们在现场采集标本,研讨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从中才真正找到了答案——万年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其稻作文化是历经14000年历史积淀,逐步形成的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风俗、艺术等方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而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探讨研究这一重大课题,10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万年县主持召开“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除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项目官员,还有来自美国科学院院士巴翱夫,13年前来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原中美考古队队员,美国耶鲁大学和史密森尼研究院专家以及日本、韩国、中国以及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的著名水稻研究专家、学者共50余人。他们就“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深入该县裴梅镇贡米原产地,现场察看了万年贡米稻。他们认为,按一般的说法,水稻的栽培大都出现在六千年前,由居住在印度和印中边境(阿萨姆地方)的民族开始的。但在万年,人们发现一处新时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距信约1万多年。这样,中国便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当时,万年仙人洞的先民们最初是收集食用水边的野生稻(水稻的祖先),进而掌握了关于野生稻的生长习性,将种子播种、成熟后收获等技术。当然仅仅是停留在利用低湿的沼泽地、采用简单的直播方式,在收获时也只是使用石器采摘穗部。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使用水利技术,从河川湖泊中引水,区划田块,小规模地生产。当金属技术使用于农业生产之后,稻作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专业化较高的栽培阶段,成为今日稻作的基础。
联合国科教练文组织人类贡献奖获得者国际著名民俗学者印度6个大学教授基普兰卡先生在考察中国民俗和生态的过程中,对万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重回稻作故乡他这样评价万年:“我到了中国江西万年,万年的民俗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令我实在感到震撼和吃惊,这期间我参观了万年仙人洞吊指环,神农宫,亲眼所见,亲自所闻,万年让我感动。印度一直在国际上宣传稻米文化一直起源于印度,到了万年我才知道,万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万年稻米有着1万多年的历史,这是国际权威机构做出的结论。中国实在了不起,让我震撼。”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一致认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印度等地均发现了几千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但万年仙人洞遗址中发现水稻遗存是最丰富的,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的先民是把野生水稻转变为人工栽培的祖先,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突破。万年仙人洞遗址中保留下来的稻谷遗存数量多,这让我们觉得它的历史可能还要更久远,当然也不排除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工栽培水稻,我们期待更令人惊喜的考古发现和科学论证。
万年的贡米天下,香飘四海,为此世界农业考古学家,美国的马尼士博士生前来中国做客时多次赞美万年为“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记得1983年美国考古学家理查德•马尼士博士最后考古离开万年时,万年县的干部群众为表情意,送来了不少万年的土特产和贵重东西。理查德•马尼士博士望了望那万顷稻田,那正在丰收在望的贡米田,他小心翼翼郑重地接过了一袋万年贡米。他说:“这个带回去我送给我的亲友们品尝,让我的亲友们也享享你们中国皇帝的口味。”马尼士博士不但自己喜欢吃,还经常把万年贡米推荐介绍给别人2001年1月10日年过83岁高龄的马尼士博士谢世了,亲人们在清理他的遗场,只见他的保险箱里仍保存一小袋万年贡米.。。。。。
万年贡米不仅让曾来万年参与考古的马尼士博士如此钟情,同样让更多的美国专家青睐。巴翱夫,这位来自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来到中国的土地,他不去长城,不去山海关,不去繁花似锦的香山,而是直接来到了万年这个中国边远的县,来到了仙人洞,吊桶环,来到生长万年贡米的希望的田野。他一边拍照一边观看,他的心中不禁升腾起对万年这个有着1万多年稻作文化的地方的崇敬之情,他喃喃地说:“原来大米的故乡在万年,我们美国人吃的大米远古时便是从万年引进而来的。”
日本曾经多次自称是驯化稻谷的故乡。1995年金风送爽的日子,当日本田家院大学文学院考古研究室教授加进腾平和小村达雄来到中国万年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中国万年才是水稻的真正故乡。在地球上,只有万年人,只有中国人才有资格在称得上世界上最早驯化水稻的地方。难怪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2200年前,齐人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去蓬莱仙境,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可这一去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后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去了日本,并把中国万年的稻谷种子和先进的耕种技术传到了那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水稻专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定向培育水稻。如今,中国籼稻的亩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为解决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中国万年贡米和日本粳稻的品质一起雄踞全球之冠,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之一。在现代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中,食物总消耗量中的36%来自农户种植、生产的优质水稻。漂亮的果子、好吃的寿司、特产的清酒都需要优质大米制作。在日本的市场上,每10个寿司中就有一个是用“一见钟情”大米蒸煮的;每10瓶清酒中,就有1瓶是用“一见钟情”大米酿制的;每10盒糕点中,就有一盒是用“一见钟情”大米制作的。日本田家院大学文学院考古研究室教授加藤进平和小村达雄在万年做客时对万年贡米也是“一见钟情”,开始二教授在吃饭时只是象征性盛了半小碗不到,可是吃完半小碗后二人嘀咕不停,翻译马上给二位添了满满一小碗,二教授边吃边说“万年贡米颗颗粒粒都是珍珠”。
如今,中国万年的稻作文化正跨起了时空,传播了整个世界。2009年8月,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项目官员和美国、泰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一行50多人又一次在中国万年考察时,一个个外国专家和友人无不拍案惊奇。泰国专家康利法看了万年贡米生产地,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他说:“原来谈到稻谷的起源地,我们总以为是我们泰国,到了万年才知道万年才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摇蓝,才是世界水稻的第一故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沈澈先生曾多次到过万年考察,他说:“万年稻作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记忆,对于这样的文化要充满敬畏,它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手段,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向往、一种骄傲,一种精神家园。”沈澈先生认为,万年稻作文化有1.4万多年历史,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条件。但是,仅靠建设国际稻米城和办稻作文化旅游节还不够。只有大力发展高端的、国际化的文化创新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建议,传承稻作文化过程当中,首先应注重互动体验。在国际稻米城建设和稻作文化旅游节中,增加不同时令、季节,包括各种农事活动的多方位互动体验活动。二是“主动出击,借船下海”。举办稻作文化旅游节,对本土文化进行推广,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与稻作有关联的文化推广活动,提升知名度。三是用好文化资源对接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权威机构和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沈澈先生的话给了万年人民几多启示和激励。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遍地开花,名目繁多,其中尤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最为常见,但很少把节庆活动变成产业。县委书记陈荣高认为,此次万年建设“国际稻米城”,就是要把世界优秀的节庆文化活动引进来,为稻米城建设服务,把“举办”节庆活动变成“经营”节庆产业。
2009年,正是万年迎来一年一度的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来自美国、印度、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粮农专家和客商带着自己国家生产的稻米前来参展,展厅里摆满了全球各国的大米样品,可以说是堆积如山,琳琅满目,这里有美国的大米,有泰国的香米,印度的晚籼稻米……然而,当外国专家和客商将自己国家的米同中国万年的米一对照,才感到这么亲切:原来他们国家生产的稻米真正的起源地是中国万年,万年才是他们水稻的发源地。岁月无情,大米有情。正是14000年前,万年稻米种子历经坎坷,历经无数农耕人之手将万年稻种的星星火种撒向世界,才使人类有了衷食的最佳原料——大米。于是他们都感叹地说:“万年大米养育了世界,我们将永远忘不了万年农民的慷慨奉献。”如今,万年贡米除20%在国内销售外,80%销往国外。
2009年8月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副院长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巴翱夫等中美考古专家来到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仙人洞,对仙人洞遗址进行科学采样,进一步了解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堆积形成和万年稻作文化的成因。
“万年大米走向世界,世界大米荟萃万年。”正是基于这这理念,万年县委、县政府决心在稻作文化方面大干一场,全国“好想你CCTV关注三农人物”奖获得者,中共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告诉笔者:“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万年国际稻米城,让万年贡米香遍全球。”
第二十四章:万年飘香
——万年县立足稻作文化长远发展经济侧记
2009年的初秋时节,金风送爽,稻花飘香,我们又一次踏上了江西万年这块金色的土地采风,我们感慨万千。
鄱阳湖是长江带上的一颗明珠,万年县是环鄱阳湖的一颗明珠。万年最耀眼、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是“万年贡米,代代耕作,岁岁纳贡。”
万年万年,种稻一万多年。有的外国朋友谈到浙江河姆渡7000年的稻作历史,觉得中国很了不起。但在14000年前,人类的先祖就在万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了野生稻的驯化。比河姆渡早7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贡献奖获得者、国际著名民俗学者、印度6个大学的教授普兰卡先生在考察中国民俗和生态的过程中,对万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这样推介万年:“我到了中国江西万年,万年的民俗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令我实在感到震撼和吃惊。这期间,我参观了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神农宫,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万年让我感动。印度一直在国际上宣传稻米文化起源于印度,但是,到了万年我才知道,万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万年稻米有着1万多年的历史,这是国际权威机构做出的结论。中国实在了不起,让我震撼。”
万年贡米粒粒赛珠,誉盖五谷。世界农业考古学家、美国的马尼士博士赞誉万年为“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全县现种值水稻57万亩,总产量近4.3亿斤。全县围绕贡米、珍珠、生猪三大产业和果蔬、家禽,正着力壮大1家年产值达10亿元,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10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20家年产值过1000万元及60家规模以上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全省实施的“新增百亿斤优质商品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和“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中,万年扬优成势,走在前列。据万年县经贸委负责同志介绍,仅全省十大农业经头企业万年贡米集团就拥有28条优质米加工线,精米加工能力51万吨,年销售收入11亿元。集团生产的“万年贡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西名牌产品,“万年贡”、“皇阳”为江西著名商标。再过两三年,万年贡米集团旗下将汇聚100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大米加工能力300万吨,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粮食种植基地订单面积100万亩。
稻作文化品牌是万年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名牌,孕育了万年“三大文明”、“四个第一”、“五种精神”。“三大文明”,即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四个第一”,即野稻文化起源于——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4000年前;烧土成器始于斯——距今17000年的夹砂圜底陶罐,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制陶,被誉为世界“第一陶”,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第一馆第一展;刻符记事源于此——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是中国最早的记事、记数符号;物食易换发于兹——吊桶环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猎物分配、货物交易场所。“五种精神”,即科学、创新、执著、拼搏、和谐的稻作文化精神。
今天,万年“种稻”,目标是种出“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
这是万年县委、县政府为适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传承稻作文化,站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站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衡量、谋划,把全县运用一个品牌来唱响、作为一个项目来推进、当做一个企业来经营的“种稻”战略.
在县城及工业园区,到处可见“建设国际稻米城”的宣传,一块“抓党建促发展、建设国际稻米城”的巨大广告牌在县城街道巍然耸立。52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56项民生工程指标件件在落实、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6%……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稻米城”称号的万年县,通过实施国际稻米城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大事连连、好事重重,难事也不少。万年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这一战略目标,深入开展问计于群众,问计于乡友,问计于专家,问计于行家“四问”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凝心聚力,科学决策,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取得了“十大进步”,即实现发展目标有了新进步、转变发展方式有了新进步、完善发展战略有了新进步、把握发展机遇有了新进步、激活发展动力有了新进步、体现发展目的有了新进步、满足发展要求有了新进步、改进发展方法有了新进步、突破发展重点有了新进步、提供发展保障有了新进步。2009年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面临空前挑战、同时也蕴涵重大机遇的一年,更是万年县“决战三年、实现跨越”的决胜年。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县长程文在接受笔者采访表示:我们将紧紧围绕“坚持创新创业创造,促进平稳较快增长”这一主题,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先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着力推进思想先导、规划引领、项目催进、政策落实、环境优化、机制变革、制度跟进、调控监管、干部服务、党建保障等“十大措施”,努力实现“十个确保”(确保“三农”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11亿元、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20亿元、确保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4亿元、确保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16亿元、确保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4亿元、确保外资外贸外经收入突破1亿美元、确保生态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1亿元、确保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2亿元、确保社会事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4亿元、确保民生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实物量达到1亿元),全力推进“国际稻米城”建设,实现“双四”(GDP40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和县城人口过10万的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万年县的发展思路和重要举措是什么?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县长程文告诉笔者:万年县既要巩固好过去的成果,更要谋划好今后发展的思路。“十一五”时期,万年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乘势而上,顺利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向更高水平迈进。否则,就有可能丧失重要战略机遇。因此,他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万年“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熏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实现崛起。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五化”进程,努力建设创新创业万年、绿色生态万年、和谐平安万年“三个万年”,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继续坚持以主攻工业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竞争力为目标,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努力将万年县打造成滨湖地区的新型工业县。着力以市场的突变、企业的量变、产业的聚变推动县域经济总量的裂变,努力走出一条滨湖农业县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崛起之路,切实把万年建设成为滨湖地区新型工业县。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生态,关注做优、做美城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万年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新机遇、新挑战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就必须人力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讲政治,负责任、善管理、有作为的县委县政府。
县委书记陈荣高、县长程文告诉我们:万年县建设国际稻米城的总体构想为“一城一节六甲”。一城——国际稻米城,面积1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7万,建设集产业、文化、娱乐、旅游、饮食、人居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城区,把核心城建成能创业、住得下、留得住、玩得好、吃得香、睡得安的国际稻作文化名城。一节——一年举办一届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打造经济与文化融合、经济与旅游互动、政府与企业双赢的多重平台,不断提升稻作文文化的品牌。六甲——万年稻源甲天下、万年产甲天下、万年稻商甲天下、万年窗甲天下、万年稻香甲天下、万年稻学甲天下。
被称作世界稻作起源地的万年,离成为国际稻米城还有多远?县委书记陈荣高县长程文告诉笔者,建设中国万年国际稻米城要有“六个支撑”。
——文化支撑。文化是区域发展的灵魂,是核心竞争力。要努力挖掘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点,重点通过“五个一”——一句广告词、一首歌、一台文艺演出、一个艺术节、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等手段,大力弘扬稻作文化,把稻作文化这个万年的标志、上饶的骄傲、江西的品牌、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真正唱响。
——产业支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和经济要素紧密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就是产业。万年将以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世界稻米及相关副产品的精深加工,重点打造3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即100亿珍珠贡米产业集群、100亿建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100亿光伏化工产业集群。
——市场支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重点抓好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让世界的稻米以及农副产品在万年能看得到、买得到、吃得到。
——生态支撑。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重点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居向社区集中”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商业,加快“城镇园林化,社区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山上全绿化”的进程,打造“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保护好万年的青山绿水。
——科技支撑。任何标准、商标、品牌,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切实提高科技贡献率,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良性循环,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本支撑。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由民做主、为民服务、受民监督、让民满意”的要求,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建设文化万年、活力万年、生态万年、和谐万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根据自身优势,把目标投向世界,有的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浙江义乌因小商品走向世界,江苏吴县因杂技走向世界,福建沙县因竹席走向世界。它们皆因好棋一着全盘活。“万年将着力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狠抓落实,最终把万年建设成国际稻米城,使世界各地的稻米及其副产品在万年买得到、吃得到、看得到,做到万年稻源、稻产、稻商、稻窗、稻香、稻学甲天下。”
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县长程文在接受笔者采访表示,在枢纽建设方面,万年将依托昌德高速公路和景鹰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金十字架,打通珠曹线,对接上饶市,打通该县通往外地的的六条射线,建设石镇码头,同时支持铁路部门进行皖赣线的复线改造,努力形成鄱阳湖地区调头向东的交通中心。
——在产业承接方面,形成新型工业化的产业集聚。一是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型化;二是做大光伏电子产业。特色农业方面,做大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组建了万年贡米、万年生猪、万年珍珠三大集团,万年贡米集团年内可达到销售收入12到15个亿,万年生猪集团,正在进行上市辅导。万年珍珠集团,成为省里的龙头企业,也成为上市指导公司。
——在旅游休闲方面,万年目标是争当赣鄱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正按照一个世界级、八个国家级来打造。一个世界级就是吊桶环、仙人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八个国家级就是全国文明县城、双拥模范县、卫生城、园林城、国家4A级旅游区、生态模范县以及神农源风景区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目前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平原绿化等工作正在全县推开。
——在商贸物流方面,万年将进一步完善城镇现代服务体系。一是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充分体现城市的亲水性、公共性和特色性,着力把万年建成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城市。二是做大总部经济。三是搞好劳务服务,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组建劳务输出公司,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当笔者走过吊桶环,走完仙人洞,游过神农宫时,耳边飘来了几位当地漂亮的村姑在地下河的船上合唱的那首汤灿唱过的甜美的歌:
手把一只划船的小桨,载满鲜花去街上
划呀划呀划呀划呀,清清河水花儿香
手把一只划船的小桨,卖完了鲜花买衣裳
划呀划呀划呀划呀,穿着那新衣真漂亮
水荡漾前浪推后浪,心向往幸福万年长
手把一只划船的小桨,阿哥撒网我摇桨
划呀划呀划呀划呀,满船的鱼儿条条壮
手把一只划船的小桨,阿哥伴我坐船上
看着夕阳望着流水,爱象那江水万年长。。。。。
听着这首歌,想起县委陈书记充满信心的话语,我们心旷神怡。是啊,建设国际稻米城,显示了万年走出江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恢弘气魄和企盼。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万年一定会梦想成真,万年稻乡一定会万年稻香,万年人民幸福之花一定会万年飘香。。。。。。。